想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起了竹简上面的古篆字的内容。
虽然说这个竹简上面的文字是两千多年以前常用的古篆字,但对我这个即将毕业的历史系大四学生来说,这些古篆字却难不住我。
在仔细研读了这卷竹简的内容之后,我发现刻下这卷竹简的,竟然是那位在长平之战中败给了武安侯白起,成为了千古笑柄的赵括的母亲。
根据历史记载,当年的赵王受到了宦官郭开的影响,打算把长平之战的统军主帅由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换成赵括之时,赵括的母亲就找到了赵王,说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赵括虽然精通兵法,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如果赵王一定要赵括替代廉颇去担任长平之战的主帅,那整个赵国的军队,将会毁在赵括的手中。
到时候如果赵括战败,那希望赵王不要迁怒于他们赵家的其他人。
然而对于赵括母亲所说的话,赵王却并没有听进去,态度坚决的派赵括去做了长平之战中赵国一方的统帅。
后来长平之战中赵括战败身亡,赵国的四十五万士兵被武安侯白起坑杀,但赵括的母亲却因为提前向赵王进言,让赵括的家人并没有受到赵王的惩罚。
然而这卷竹简上面写的内容,却和历史记载有着非常大的出入。
根据这卷竹简上面写的内容,赵括其实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草包,而是一个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
在当时的赵国,除了四大名将中的李牧和廉颇之外,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仅次于这两个人的一代名将。
但就在赵括十岁的时候,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就已经承认,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他的儿子赵括。
甚至赵括的军事指挥能力,连李牧和廉颇都相当的赞赏和认可。
马服君赵奢说赵括缺乏实战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这句话的时候,赵括才十岁多一点的年纪。
而赵括去代替廉颇做了长平之战的主帅之时,他早已经成年,而且在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和廉颇李牧的刻意安排之下,赵括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赵括,早已经不是他父亲马服君赵奢评价的缺乏实战经验,不懂的灵活应变的赵括了。
如果不是因为赵括是一个连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都能够认可的军事天才,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廉颇是不可能会把长平之战的统帅之外让给赵括的。
至于历史中记载的赵括在出征前赵括母亲向赵王所说的话,根据赵括母亲在这卷竹简中所写,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家族,她提前做的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罢了。
但对于她儿子的能力,赵括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甚至赵括的母亲认为,她的儿子赵括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凯旋归来,成为万人敬仰的千古名将。
然而人算却不如天算,赵括这个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在长平之战中却一败涂地,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赵国的四十五万士兵被杀神白起所坑杀。
但对于赵括的失败,赵括的母亲根本就无法理解,一直都无法相信!
所以在写到最后之时,赵括的母亲所写的文字之中充满了不甘,充满了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的认可和爱护,还有痛彻心扉的悲伤和浓烈无比的思念。
当看到这里之时,我的心情无比的沉重。
我在想,虽然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我的妈妈,但我却坚信,我的母亲肯定也和赵括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儿子无比的认可和爱护,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着自己的儿子。
如果我是赵括,当看到他母亲写下的这些文字之时,肯定会痛哭流涕,甚至嚎啕大哭。
不过这卷赵括的母亲亲手书写的竹简究竟是谁给我快递来的呢?
他快递这卷竹简给我是什么目的呢?
难道说,快递这卷竹简给我的人,是在用这卷竹简给我提示,要想镇压了武安侯白起,破局的关键在赵括这个沦为了千古笑柄的人身上?
仔细想想,还真的有这个可能。
在武安侯白起手下的八名鬼中至尊之中,赵国占了四名,分别是四大名将之中的廉颇李牧还有千古名相蔺相如再加上赵括。
而廉颇和李牧全都是赵括父亲马服君赵奢那个辈分的人物。
同为赵国名将,廉颇李牧和马服君赵奢可以说是一个战壕的兄弟,交情一定不浅。
如果说从赵括破局,能把赵括这个千古笑柄给搞定了,那由赵括出面去搞定廉颇和李牧就比较容易了。
蔺相如这个千古名相就不用说了,他和廉颇是刎颈之交,由廉颇出面肯定能够搞定。
就像在北邙山我们先搞定了夏侯渊,再由夏侯渊出面一个一个的搞定了四大猛将中的其他三个是一个道理。
只要搞定了廉颇李牧和赵括,武安侯白起手下的其他几个鬼中至尊说不定也能够搞定。
武安侯白起和他手下的鬼中至尊的实力仅仅只差一级,只要能搞定他手下的八个鬼中至尊中的一半以上,尤其廉颇和李牧这两大千古名将,那我有就很大的信心镇压了武安侯白起。
而从赵括破局,给我寄快递的这个神秘人所寄来的赵括母亲亲手书写的这卷竹简,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
但赵括母亲在几千年之前写下来的竹简,是怎么落到了给我寄快递的这个人的手中的呢?
而且这个人他为什么对我的情况了解的如此清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这卷竹简用快递寄给了我呢?
这个人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