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哪里知道,今日郭旭的这番举动是早有预谋。原因便在于临朝之前他得到的消息。郭旭凌晨时分便进了宫,那时候很多官员还不知道今天要大早朝。但郭旭是谁,他可是梅妃的儿子。昨晚梅妃侍寝,郭冲早朝的消息梅妃岂能不知?半夜里便将消息告诉了郭旭,让他做好准备。梅妃是个聪明人,她知道儿子最近有些背运,所以她想尽办法的为儿子传递消息,为儿子创造让皇上赏识的机会。在锲而不舍却又有意无意的谈话中,梅妃知晓了很多皇上对于朝中大事的态度,并将这些态度传递给了郭旭。
所以,郭旭在临朝之前便知道,今日大早朝皇上大致要说哪些事情,而且皇上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郭旭之所以跳出来说出这番话来,便是事前便知道父皇是下了决心要挽回颜面,对辽人不再妥协。所以,郭旭站出来说出的那番话,正合父皇心意。至于会得罪杨俊,权衡之下,郭旭自然也不会顾及了。大不了事后去道个歉,让外祖父去解释沟通一番便好。但眼前这个表明立场,并且让父皇觉得自己和他立场一致,想法一致的机会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所以,他跳出来了。
郭冲坐在宝座上抚须缓缓点头,他虽没有表现出太高兴的样子,但心里却很是舒畅。郭旭之言正是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虽然自己之所以下决定,也是那日受林觉启发之言。林觉当时的话跟郭旭大同小异,说大周是头大象,对方只是野狼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故而今天郭冲决定要定下和辽人之间的规矩,不能再纵容辽人,不能软弱下去。自己要当圣明君主,岂能在这件事上继续绥靖下去。自他病情好转之后,仿佛便重新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那么他便要重新考虑之前的种种作法,做出重大的改变来。这是他这几日一直思考的问题。
“郭旭,你退下。杨爱卿之言是老成持重之言,朕还是认同的。打仗不是儿戏,不能凭意气用事。你年轻气盛,说这样的话不合时宜。退下吧。”郭冲淡淡斥责道。这种斥责在郭旭听来一点也不让人沮丧,因为他知道自己说的正是皇上心里想的。他不过是要给杨俊面子罢了。
“儿臣遵命!”郭旭退回,然后他听到了身旁郭冕小声的嘲讽。
“你带兵和辽人作战?那不是白白送命?连教匪都打得你稀里哗啦的,你可真敢说,我都替你害臊。”
郭旭微皱眉头,装作充耳不闻。
杨俊回过神来,他明白自己不宜多言,倘若再坚持己见,不免会让皇上心中不喜。
“启奏皇上,臣的意思并非是对辽人姑息,也非惧怕辽人。臣的意思是,和辽人终有一战,但需有备而发,不可仓促行事。确保我大周战胜辽人,而非怯战之言。臣这一辈子也许会怕什么事,但唯一不怕的便是打仗。臣打了多少场仗,臣自己也数不清。倘若谁以为臣是怕打仗,那么臣可以和他打个赌。将来战端开启,看看是谁在战场上浴血厮杀,又是谁躲在后方夸夸其谈。上战场杀敌的人必是臣。臣只是不喜朝中有人只逞口舌之快,而不顾大局罢了。老臣在此表态,无论皇上做出什么决定,产生什么后果,老臣都坚决拥护。倘若和辽人作战,老臣却还拿的动大刀,却还能为大周铲除敢于来犯之敌,绝不会退后半步。”
杨俊之言,让许多官员闭上了嘴。他们说些风言风语倒是在行,真要打起仗来,还不是得靠杨俊他们顶着。真要是惹恼了杨俊,杨俊拉着他们上战场杀敌,那不是白白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