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一串符号就是根据年月日时构成一串编号,这些凭证印刷出来之后,一式三份的编号必须一模一样,分别盖上黑红绿三种不同颜色的印鉴,分别表示存根、客户和记账三联凭证,而这三张凭证填写的内容要求一模一样,存根由办理存款的人员填写,然后签自己的名字加盖自己的印鉴,第二联由复核人员填写,同样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加盖自己的印鉴,第三联由第三位复核人员填写,同样要签名和留下印鉴,最后这三张凭证交给记账人员复核无误之后交由存款客户签字画押,最后加盖钱庄的印章,这笔存款就算最后完成,存根联由钱庄的管事交给您入库保存留待以后复核,第二联交给客户用来取钱,第三联由记账人员保留并在账本上登记,客户来钱庄取款的时候,办理人员必须严格对照预留的经办人员的印鉴和签字笔迹核对无误之后发放款项,收回凭证加盖取款印鉴,最后送到您这里安排专门人员对照存根和记账复核,最后做核销封存……”
陈旭把存款和取款的操作步骤按照后世商业银行的模式非常详细的给范顒讲了一遍,同时把雕版的制作细节和要求也说的清清楚楚。
范顒越听越越惊诧,完全被陈旭这些天马行空的奇特想法惊的合不拢嘴,他怎么都想不通陈旭为何会有这么多无根无由的奇特想法。
“小郎君,老朽对您这些匪夷所思的想法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范顒对着陈旭深深作揖,然后激动莫名的接着说,“按照您的这种布置,不说这种雪白的纸张别人仿制不出来,就光是这一整套复杂的反复复核的过程别人就万万无法作假。”
“其实我这样做也只是希望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同时也是对钱庄内部的严格约束,防止帮工监守自盗或者伙同他人骗取钱庄的钱财而已,事无巨细方能坐到滴水不漏,不然一个疏忽和差池就会酿成重大的财物损失,最后破坏的就是钱庄的声誉,民以食为天,商以信为本,范老以为然否?”
“小郎君说的不错,人无信不立,经商贵在诚信二字,先祖陶朱公已经在商经之中留有戒训,我范氏子孙不敢忘本也!”范顒恭恭敬敬的再次给陈旭行礼。
“陶朱公经商之境界,非是我等可以学到的,但即便是些许的皮毛,也才能够让商贾有立根之本,不欺不诈,诚信为本,我既然与范氏合作,也希望能够将这个理念发扬光大,都言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商贾在一些大贤看来,皆是小人行径,但我等明明白白赚钱,干干净净花钱,不取无义之财,不做亏心之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等商贾礼仪诚信皆有,为何就不能称为君子?只不过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已!”
陈旭这一番话犹若春雷鸣响,瞬间把范顒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么多年了,他终于从一个大秦官吏的嘴里听到了一个让他都为之震惊的话语,商人……被所有人歧视的商贾竟然也有君子的本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范顒嘴里反复叨念这句话,花白的眉毛和胡须都在不停的颤抖。
“范老,这雕版你拿去让雕工赶紧雕刻出来,包括经办人员的印鉴都置备完毕之后,过几日我们做一次存取款的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
“不错,就是安排一些人假装来钱庄存取钱款,以便让经办人员尽快熟悉各种手续和规则!”陈旭点点头。
“此法果然不错,的确要先演练一番才行,免得到时候经办人员不熟悉规则除了差错!”范顒连连点头,赶紧安排人拿着乌木板和陈旭画出来的存款凭证去找宛城最好的雕工制作雕版。
“对了,范老,我在清河商店旁边一家清河客栈,里面开设了一个剧院,你帮我发一份请帖出去,过几天邀请宛城一些有头有脸的名家方士和商贾同道前去观赏……”
……
钱庄并不算大,占地不过两亩,不过四周都用厚重的青石砌成了近丈高的围墙,房子也全都是用青石和粗木构成,门窗具都厚重无比,临街悬挂着一块木匾,上面用青铜铸了“华夏钱庄”四个篆书大字,在春日的阳光下金光闪闪。
陈旭直勾勾的看着这个牌匾,感觉似乎嗅到了一股浓浓的铜臭味道。
虽然如今大秦的商业并不发达,甚至在陈旭看来非常的弱小,但只要这个东西能够运作成功,将极大的推动商业的发展。
秦朝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但并不表示粮食真的就不够吃,就光他知道的如今雉县县衙的粮仓之中,就堆放着近六万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整个雉县全部人口吃半年,够县城的人吃五年,但这些粮食却从来就没有动用过,这是大秦皇帝的粮食,是朝廷的储备粮,要用来补贴征召服役的民夫和应对战争,即便是灾荒年月也是不会发放给普通百姓的,每年到新的税粮上缴之前,这些粮食便会被运送到西北苦寒之地供养修长城的降奴或者是卖给那些大商贾,然后大部分会流入酿酒坊或者是宛城外那些铜铁工坊之中。
而且随着大秦统一六国之后,近两年没有战争,因此农民种田也比较安全,产量比以往更多,粮仓之中的粮食也堆积的越来越多,而大秦在全国设立的大小粮仓之中具都积粟如山,云梦秦简中就有记载:秦国国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栎阳的粮仓是两万石一积,而咸阳更恐怖,直接就是十万石一积,这里一积就是一个圆形的库房,而每个粮仓可不止只有一个库房,而是有好多个。
大秦设置的陈留仓,熬仓,霸上仓,栎阳仓,咸阳仓等具都可以保证粮仓所在的郡的全部人口支撑十年以上,到秦二世的时候粮食堆积的更多,项羽反秦之后破陈留,就从陈留仓起获近百万石粮食。
除此之外,秦国征服蜀地之时,直接动用巴蜀十万民夫,大船万艘从督道仓和成都仓运送了六百万石粮食做后勤,整个长江之上船浮如云,首尾相连,那种恐怖的场景亘古未曾有过。
所以,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从未缺过粮。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当权者都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而已,就是受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一切为了王权,一切为了帝王的目标,小孩当大人用,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
商鞅变法之后法令苛刻恐怖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但这种却不是以道德来约束的安宁其实是一种最残酷的镇压和剥削,导致百姓极端贫困,结果是国越富民越贫,民间的怨愤越积越多,同时商鞅还认为国有六虱,必须用法令镇压,六虱是什么,就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商鞅认为这些君子倡导的礼仪和修养全部都是虱子一样的害虫,必须用法令强势镇压和清除掉,以法强国,最终的结局是大秦果然强了,然后商鞅自己也被自己的法令弄死了。
吕氏春秋有言:全者必缺,物极必反。
当一种东西被发扬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崩塌的时候,而大秦最终的结局也是兴于苛法,死于苛法。
当秦始皇死后,六国贵族就是以苛法残暴为借口,领导民众将大秦推翻了。
如今的大秦,其实在法令上只要稍稍向老百姓松动一下,盘剥和压榨不是这么严苛,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六国贵族即便是造反,也不会直接酿成二世而亡的结局。
因此到了汉朝,当权者便开始反思大秦倒塌的原因,采用黄老的理念无为而治,摒弃了大量的恶法,修生养民,这才造就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一举奠定同时期地球上四大帝国之一的地位,凝聚出汉家血脉,创造出中国后世两千年的辉煌文明。
大秦不缺粮,但陈旭眼下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但只要法令有所松动和改变,商业必然会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