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一辈子受过所有委屈……也就只有在年轻的时候丈夫屋子里有那么几个上不了台面的姨娘,姨娘们生了几个上不了台面的庶女,自己拼死拼活地生了贾赦之后大胖儿子却被抱到了原来国公夫人的屋子里养大,完事了丈夫没尊重自己的意见非得给贾赦找个书香门第的原配。
如,此,而,已。
可到现在,贾母熬死了国公府老夫人,贾代善的姨娘们也失去了战斗力,贾母觉得碍眼的庶女也已经被一副薄薄的嫁妆打发走了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贾母不喜欢的贾赦原配……也已经魂归离恨天多年尸骨都凉了,留下的俩儿子也是一死一被贾母养在膝下只知贾母不知亲娘。
就这么一个无往不利的宅斗中的战斗机,都已经到了顺心遂意无往不利想要啥要啥的年龄,可这时候想要养一养林家外孙弄个小正太在自己面前玩儿,女婿林如海却当头给了贾母一个闷棍,颇不给面子地拒绝了把儿子送来给贾母养?
贾母能忍?
这必须不能啊!
这必须算是对贾母权威的挑衅啊!
可是虽然如此……难道贾母还能和永泰帝似的出动暗卫来怼死林如海然后挽回她作为荣国府老太君的尊严?
很显然,也不能_∠)_
就是这份对黛玉的求而不得,渐渐的,贾母对“接外孙来教养”的那点基于贾敏的怀念而产生的怜惜,便慢慢转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那是一个我这辈子一定要达成的成就”的执念。
所以黛玉在贾母怀里,听着心肝儿肉的哭泣,一脸冷漠。
越活越年轻的老小孩抱着自己想要了很多年终于得到的玩具流下了开心的泪水什么的,对于老小孩来说是好事可是对于被当玩具玩了的黛玉……得了吧,没发作都是黛玉考虑到那是老人,不和老人一般计较。
那现在问题来了,那是贾母喽,贾赦哭的又是什么?
哭他自己——
贾敏未出阁之时,贾赦曾经拥有过的铁板钉钉的爵位承袭,温柔可人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儿子,一口一个大哥叫得清脆的亲妹子,彼时根本不搞事只知道读书的弟弟,还有那时候在贾代善压着还没有如此偏心的贾母,那些才是贾赦怀念起来就痛哭流涕恨不得时光倒流的。
毕竟现在的生活,母亲偏心偏得全京城都知道了,所有人提起荣国府想起来的都是贾政而不是贾赦,当年温柔可人的妻子已然香消玉殒,续弦的这个小户人家的女人一天到晚就知道敛财,聪明伶俐的大儿子落水之后就再也没有救回来,本来还可以抢救一下的二儿子在妻子过世之后就被贾母接到那边去养了,从此甭管是教育还是婚姻都没有任何人来征求贾赦的意见。
做得最过分的,便是荣国府里面的奴才们叫贾政王夫人是老爷太太,叫贾赦邢夫人却是大老爷大太太。换句话说,人民群众都已经默认了,贾政和王夫人才是荣国府的主人。
两相对比,如何不让人涕泪满衣裳?
至于看到黛玉就热泪盈眶,无非是黛玉真的和贾敏有些像,十二岁又是个不辨男女的年纪,便仿佛是当年贾敏穿了一身男装来找刚过门对她却极好的嫂嫂玩耍,顺便给贾赦请个安。
贾赦这才恍惚了。
可黛玉和贾敏又没有十分像,贾赦在短暂的懵逼过后还是能想起来……哦,这是外甥,不是妹妹,我也已经把自己混成了这个德行,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人人尊重的国公世子。
就这么森凉的对比和冷酷的现实,又如何不让贾赦涕泪长流?
正如前头说的,草木成灵敏感无比,贾赦到底是在哭什么,是不是真的悲伤,黛玉完全感觉得出来,比之于贾母那个另黛玉无话可说的喜极而泣,贾赦的悲伤虽然和黛玉和贾敏关系都不大,黛玉还是决定容让贾赦这一时半刻的对当年的怀念。
毕竟……荣国府的主人贾赦活的都有点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意思,这也让黛玉莫名其妙地,潜意识里有些本能地想护一护自己这个大舅。
甚至这会儿再看着眼眶通红却要强行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故作老成地说什么“失礼了”的贾赦……是有点蠢,还有点萌_∠)_
咳咳。
可贾赦不觉得自己蠢萌,他只觉得……
好吧,脸都丢到这份上了,再想想自家外甥的出身。
——林如海的亲儿子,听去扬州给贾敏吊唁的奴才说姑太太的丧礼都是六岁的小哥儿在主持,更知道林家的教育已经优秀到了让一个进士来给黛玉开蒙,而黛玉果然是个天才,十二岁就考上江南那个修罗场考区的解元。
怎么也得比自己能耐一点吧……
琢磨到了这里,已经控制住了自己眼泪的贾赦深(幽)深(怨)看了一眼一年也不会来东院两次的贾琏,随后还是看向了黛玉,道:“玉哥儿,舅舅如今是个什么处境,你也看到了。”
黛玉眨巴眨巴眼睛,一脸了然的表情很快就变成了一派天真:“什么处境?”
看着外甥的了然模样,贾赦就知道他是知道的,不过是在逼着自己说出来而已。
要是换了二十多年前意气风发的贾赦,黛玉这个装傻充楞的表情已然能够直接激怒了他然后立刻叉出去,可是既然已经被欺压多年,这副脾气已然是被压得什么都不剩,是以贾赦只沉声道:“荣国府内,鸠占鹊巢,长幼不分之事。”
黛玉却道:“荣国府?哪有什么荣国府。”
贾·一本正经求救大佬·赦:“……啊?”
黛玉大佬嘴角一勾:“荣国公住的地方,才叫荣国府呢。”
彼时,林如海以为不过是小孩子家家的舍不得自己,也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便给了一副言之凿凿的说辞:“为父如今年将半百,再没个续弦的意思,你又多病,年纪又小,上无母亲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如今你外祖母遣人来接,你若到了你外祖母家去,又与那边弟兄一块儿读书,也是减了为父后顾之忧,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