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重臣意见出奇的一致,李道宗选择了沉默,而其他被问到的臣子乐得随大流,没有一个人认同出兵。
皇帝已经累了,有些无可奈何地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太子。
一直以来,太子仁孝有余而杀伐果断不足,一直是他担心的地方。这次突病,皇帝的担心便更加强烈。
不知将来,万一他也遇到自己今天的情况会如何处置。
此时的李治刚刚想到了西州,不过却是想到了西州瑶国夫人柳玉如、三夫人樊莺两位女子,猜她们两人到底比武媚娘强在了哪里。
但想了半天,也只是有个大概,似乎离着正确的答案还太远。
他意识到皇帝征询的目光,便灵机一动建议道,“父皇,为何不听听西州高峻和郭孝恪的意思。”
皇帝受到点醒,一拍大腿吩咐道,“就这么办!褚遂良飞书西州,问他们高丽战局……”
……
散朝后,褚大人回来,发现他从岭南带回来的马洇正在等他。
褚大人知道马洇是有些着急了,因为他写往西州的举荐马洇的信件,算日子早该回信了,但高峻没有回音。
在终南山巧遇高审行,让马洇有种被撞蒙了的感觉。
马洇一旦“发迹”,第一个便想到了将吕氏接到长安来,高审行离了黔州,他更有资格在黔州摆一摆。
另外,闹市居妻、子,终南藏娇,未尝不是一件人生乐事。
但高审行提醒他,他姓马的自此不必总往终南山跑了,高审行暗示还能“替马大人代为照料一下她的生活”。
这就让马洇气不过了,吕氏和丫环的日常钱粮,他总得顾虑着,但人由高审行“照料”。马洇感叹,真想不到高审行便是他的死对头,丁忧了也不肯放过他。
看来,褚大人也许早就收到了西州的回信,只是高峻不同意收留自己,褚大人是不好意思说罢了。
褚大人提到了陛下问计西州之事,马洇想,皇帝问事高峻,西州总不可能像对待褚大人那样无理,无论如何也会很快回信的,到那时自己该怎么办?
高俭是死了,看来真如高审行所说,高府的份量还在那儿摆着,只不过能力压千斤的秤砣,已拨在了西边儿。
那么自己哪还有出头之日?
在黔州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经历、流放岭南的耻辱、女人被人夺走的愤懑、烈日下扛包的经历,让他觉着自己总该做些削弱高府的事情,但又不能把自己暴露出去。
趁着褚大人没功夫理自己,马洇到东市购置了粮、油等日常必须之物,亲自领着人,给终南山吕氏送过去。
……
西州。
都护府郭大人亲自赶到西州,找高峻商量如何回复长安的询问。对于长安众位大臣的意见,郭大人也是知道,因而信怎么回就是个微妙的事了。
偏偏高峻不在西州,他们一家所有人在牧场村,于是郭孝恪又追到牧场村来。
高峻说到了褚大人举荐马洇一事,对郭大人道,“有些愧对褚大人的美意了,但弄个马洇过来,人多了事却乱了,不如不要。”
郭孝恪道,“你就先别提这个马洇了,陛下欲对高丽用兵,似乎满朝文武都不大同意,这是来问我们了。”
郭孝恪的意思是要稳妥,既要摆摆自己的意见,又不能不考虑众臣的意思,不然难免引起众怒啊。
高峻说,“高丽必知大唐向来对高丽、百济、新罗三方的意思,偏偏挑陛下重病时对新罗发难,本身就存了无视大唐的意思。此事我们不知便罢,知道了只要出兵一途。”
“不然,下次陛下无病,恐怕他也要找事了。如果我们不管不问,坐看新罗受欺,新罗必不敌,恐怕将来有事也不会仰仗大唐了。”
郭孝恪点头,“其实本官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担心长安有人猜忌——为什么西州总会独树一帜……”
高峻道,“只因西州郭大人无私!小侄向来就事论事,考虑太多反而失了本意。此次陛下问该不该出兵,我认为该出兵。”
他说,不伐高丽,高丽会更加强大,更不拿我们当根葱。那时再对高丽动兵就晚了,因为在高丽身后,我们将失去新罗的策应。”
郭孝恪下决心道,“我们直书胸意,有什么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