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媒妁之言

诸葛亮是想娶亲,但绝对不想娶个州牧回来,那他到底算是嫁还是娶?再说他本来就有匡扶天下的追求,自比管仲乐毅,一旦嫁……啊不对,是娶了刘玥后,还能再投奔哪个主公?还有哪个主公敢要他辅佐?

除非他本身就决定辅佐刘玥,说实在的,他也确实有点心动。天下英雄这么多,但拿得出手能追随的寥寥无几,他不愿屈居人下,所以想找个急需要他的主公,将来能让他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

“孔明意下如何?”黄承彦看他久久不出声,又耐心地问道:“若是无意,否了就是,代州牧并非不讲理的人。”强扭的瓜不甜,夫妻之事尤其如此,与其当一对怨偶,不如一开始就问清心意。

“容亮问一句,刘荆州是否急于让代州牧成亲?”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抛开令人无语的事实,他清晰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当然,这话不用黄承彦回答,他自己也知道答案。

他不答应刘玥,后者会找谁成亲?是答应刘表嫁给蒯氏蔡氏,还是再随便拉一个年轻人来凑数?如果他现在拒绝刘玥,那就等同于拒绝帮她,将来也就再没有投靠刘玥的机会了。

“君可有安民之心?”刘玥言犹在耳,让诸葛亮生出犹豫来。

长大后再回过头看五六年前的事情,往往能看出不一样的味道。诸葛亮回想自己在荆州的日子,刘玥虽然太热情了些,却没有一件事不是为了诸葛家着想。她对他的情谊是真的,对诸葛家的恩情也是真的,如今自己袖手旁观,看刘表逼她嫁给世族,恐非君子所为。

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此时的决定非同小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关系到诸葛家的兴衰,也关系着刘玥的未来。

黄承彦看他为难,就先收了心思,扯开话题说了几句就打算离开。他回家再给刘玥写信,用词婉转点替诸葛亮拒绝这门亲事,他是了解刘玥的,后者绝不会计较,这也是他敢放心大胆为诸葛亮说亲的原因。

“不必放在心上,只这事涉及代州牧的名誉,孔明莫要让他人知晓。”黄承彦吩咐道。

诸葛亮神色不变,平静从容道:“劳烦世伯回信给代州牧,亮不日便去襄阳拜访刘荆州。婚事定下,亮还需要时间筹备。”

黄承彦惊讶,他还以为诸葛亮不愿意呢,没想到这么爽快,当下哈哈大笑说:“纳聘无需着急,某先得回信让代州牧知晓。”

能不能去刘表那里下聘礼,是要看刘玥自己答应不答应。不过既然这事一开始就和刘玥通过气,想来后者也会很高兴应下吧。

……然而并不是。

刘玥表示自己受到了一万点的惊吓,黄承彦,你做媒的时候敢不敢把话说清楚?!

作者有话要说:我把月英给王粲了,所以黄承彦做不了女儿和孔明的媒,开始做另一对的媒。

刘玥是被刘表逼烦了,与其嫁个别有用心的世家子,不如找个身家清白的穷小子,诸葛亮这种身材好长相好性格好才华好,头上没有压得住新媳妇的长辈,只带了几个弟弟妹妹的年轻人,简直是上天送给刘玥的……如果他不是叫诸葛亮的话。

大家要知道诸葛其实不算寒门哦,诸葛亮是士人阶级,不算平头百姓的,只是他这一支传到这里有些疲乏。毕竟是乱世,他父母叔叔死的都早,但即便没有长辈他都能带着弟弟妹妹全身而退,家里绝对是有背景和底子在的,只是没法和刘表家的门第比。

刘表什么门第?那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曾经的八俊之一,如今的一方诸侯,手握荆州十万大军,论出身也就比袁绍稍微差点,论实力在当时是数一数二。而且刘玥本身也很彪悍,她是代州牧而且手里有兵,帐下有谋臣武将的那种。所以诸葛亮内心才会吐槽说,他这是娶刘玥,还是嫁给刘玥?

诸葛亮答应有很复杂的考虑:诸葛家之前欠了刘玥的恩情,而刘玥此时被她爹逼婚是陷入困境中。另一方面,女主对他是真的好(孔明是以为刘玥到现在还在追求他,念念不忘追到这里来了)刘玥本身也是个很不错的主公人选,问那句“安民之心”算是戳到丞相心里去了。

从诸葛亮答应婚事的那刻起,他心里已经做出决定和刘玥共进退了,就像当年他跟着刘备走时一样,这辈子都不会改了。应该说也是机缘巧合,诸葛亮当时没有太多时间考虑,当然以丞相谨慎的为人,理论上是要再去见刘玥一面,两个人谈一谈再决定的。不过为了文章的戏剧性,就……被我强行忽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