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眼中带着风流。
总而言之,就是山翁年轻时候说过的“秦淮河上的浪荡子”。
明月抬头,握紧怀中袖刀:“何人?”
“我……”男子眨了眨眼睛,“你看得到我?”
“航于海上,夜不能视,与死何异?”
“唉,唐人的话真难说。”对方挠了挠头,“你能说扶桑的话吗?”
他说的扶桑话听上去有些奇怪,可倒是明月听得懂的扶桑话。
和沈韵生活的21世纪的扶桑国语有些不同,但是能听得懂。
明月又想到,沈韵生活的时代,那扶桑国语其实是花街柳巷的吉原妓女所说的话。
来自乡下的武士第一次到吉原,听到了吉原的妓女们所用的语言,以为这才是城里人用的高贵的语言,等这些乡下武士们执掌政府大权,就把吉原学会的话当做是国语普及了。
那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吉原?
(听说扶桑也刚刚天下平定没多少年,就已经有了吉原这等地方……)
槽点太多,明月一时不知道如何说。
“会一点,你来这里有什么事情?”
男子听到明月的遣词用句,觉得有些奇妙。
“唉,真是有趣。”他兴致勃勃地回答,“教你日语的老师,难道不曾说过,这是吉原里流行的用法吗?”
(还真是啊。)
“那你又是如何学会的?”
“我么?我住在吉原。”男子的回答让明月心中一惊。
“我只是听闻长崎来了唐国的船,实在好奇唐人长什么样子,便想上船看看。”
“哦,你看到了。”明月冷漠的回答,“那你现在可以走了。”
“你不叫人抓我吗?”
“你能上来,自然能下去。”明月回答,“不送了。”
她也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话,根据她在那位伊丽莎白公主殿下身上所学到的知识,一个人若是想引诱你加入自己的话题,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接他的话。
“唉,”对方招了招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和你有什么关系?”
“哦。”对方笑了起来,“我呢,我母亲给我起名鲤伴,鲤鱼的鲤,陪伴的伴,是不是很有意思,以鲤鱼当名字……”
“孔子得鲁王礼,礼物是鲤鱼,当时他正好生有一子,得此礼物,便给儿子起名孔鲤。”明月态度还是很冷淡,“这个名字数千年的孔圣人已经给自己的儿子用过了。”
(所以有什么好得意的?)
自称鲤伴的年轻人恍然大悟的点点头。
“我父亲没怎么学过这些,所以一直不明白这个名字的理由,他还总说不告诉我这个名字的缘由。经姑娘解释,我才得知原委。原来如此,看来是我母亲书念得多一些。”
(他也能说很流利的唐话。
刚才绝对是故意的。)
明月在心里“呸”了一声,而对方却如同鱼一般,从船上一跃入了水。
竟不曾发出丝毫落水之声。
明月走到船边,试着往下看去,水中只有明月倒悬。
忽然,水中月散,有一人从涟漪之中而出。
月光碎于浪中,黑发逶迤。
他的双眼之中有明月倒悬。
“下次见啦,唐国的小姑娘。”
他的声音很轻,明明在船下的水中,可声音却清晰地传入了明月的耳中。
随后,他潜入水中。
明月重新回到了水里,而水中之人再也没有出现。
就在她发愣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喊之声。
“明月,你怎么晚上不睡,跑来船边?”
“我……”明月看向了身后的山翁,“道长……”
她摇了摇头。
“我心中烦忧,睡不着。”
“我也烦忧,睡不着。”山翁爽快得回答,“可烦忧再多,也不能颠倒世间。你说三百年后,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已知此事,我心中激昂之情未退,也睡不着。但过上几日,我能睡的比之前的都好。”
“可那是三百年之后的事情了。”明月反问,“山翁知道这些事情,不会觉得无可奈何?”
“明月,明月。”山翁叹气,“你可知道清廷入关,巴蜀之地死伤之惨,十室九空。”
“将来……”
将来,川军出川,不负国人。
“将来……”
“三百年后,可还有十室九空?”
“不会。没有了。”
“那就好了。”山翁叹气,“我本是川人,想抗清廷,三十年来辗转千里,却只见神州陆沉,思来想去,我无变法之才,又无变法之能,时间未到,一切皆无法可想。还好,我已知清廷国诈几何,心中颇为宽慰。”
山翁之前的大半人生过的如此惊心动魄,他又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是否和征君一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变得成这般心灰意冷至极?
“……山翁。”明月觉得山翁太过豁达,豁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山翁真是豁达。”
“我的梅树还活着呢。”山翁说的是自己室内的梅树。
梅树移植入盆,从山上道观带至安南,又经吕松,过马六甲,行至扶桑,这一路上,许多人都熬不下去,但是这梅却活得好好的。
“等到了扶桑之地,便要寻一地种梅。”
“我陪您。”
“哦,你还没种过梅树吧,其中有一诀窍。”
“什么诀窍?”
“要先养鹤。”
山翁不仅想种梅树,还想养鹤。
三人在船上等了半月有余,便等来了一位叫做小林的儒者。
他是长崎本地有名望的儒生,听闻那位“征君”到了扶桑,却无法下船,便连夜奔走至主藩主府上,求见藩主,说明来意,听闻有明的名士东渡扶桑,藩主也是欣喜不已,却畏惧那幕府,便星夜兼程上奏幕府。
却在此事,小林儒生已经上了船。
他毫不畏惧的上了船,见了征君,以笔相谈,相谈甚欢。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说的唐语很是古怪,但是却极为诚恳。
待人走后,征君却犹豫不已。
“扶桑,扶桑……”征君叹气,“扶桑人,性情执拗,心胸狭隘、量窄意偏……恐为中华之祸。”
他心中不安,山翁全解:“征君何须如此畏惧?不如这般去想,教书,育人,你教好弟子,移情改性,这便好了。”
“若是如此可行,岂有清之祸端?”
山翁又道:“唉,你这不是执拗了?”
明月觉得让道长劝解就好,她只是盼着早些下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