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首发

[综]无面女王 挖坑不填 4109 字 9个月前

作者有话要说:有一舟停于长崎港口,不曾见舟上有人下来,亦不见有人上舟。

此舟形制与本土船型不通,有船家见多识广,便道出此舟来自于明。

.

此国称明国来客为唐人。

概因数百年前,遣使入隋之后,又于唐时大量遣使入唐,其后朝代更迭,尽数统称为唐。

.

舟内有一老者与一稚龄小童对弈。

另有一身着玄色道服老者正卧于榻上,沉沉睡去。

.

棋盘之上,黑子大龙以被白子所截,黑龙之棋早已无力回天。

.

“有心杀贼,却是复明无望……”老者长叹,眼泪已沾湿衣襟。

.

小童收拾棋子,却道:“南明朝廷比茅坑更是不堪,救无可救、当断则断罢。而清又有何惧?国诈不过二百六十余年,其后皇帝也是他人掌上傀儡,苟延残喘不多时,便是神州倾覆,生灵涂炭,耻辱柱上千秋万代定有其名。然此又有何惧?星火燎原,生生不息,自此绝境之后,便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又何须那盼那天子帝王贤君明主?自此,天下大同。三百余年之后,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世间仅余寥寥四国可与为敌。而五国共识,乃天下共识。”

.

老者长叹,却道:“吾之所学,三百余年后,便无用武之地?”

.

(哦,拿千字文[1],三字经[1],增广贤录[1],声律启蒙[1]之类的书搞学习班还是挺热火朝天的。就是拿个弟子规[1]这等烂书误人子弟的骗钱学习班也不少。至于打着“国学大师”的旗号,此等沽名钓誉之辈各处走穴靠坑蒙拐骗也能捞个盆满钵满。)

.

这些糟心事情现在说了也徒惹人烦心罢了。

.

“有用则学之,无用则束之高阁,人间之事尽数如此,何须担忧?”

“罢了。”

老者又是一叹,起身,拿出纸笔,研墨之后,提笔写下一封信,洋洋洒洒数百字,写完之后,落款,待字迹干透,便折起信纸,装入信封之中,信未封口,随后提笔又写一拜贴。

.

小童接过信去,掀帘而出。

.

◇◇

.

老者与小童乃是逃难而来,行至海边,乘船出航东渡扶桑,不再归返。

二人所搭之舟,乃是天下大乱之后,海禁名存实亡之时,航于马六甲、吕宋船队所属。

扶桑闭关锁国之令四十余年,无一唐人登上本土之地,凡事贸易之物,尽数于长崎港内一地交换。

船上所带译者见小童出来,见其手上拿一拜帖、一信,便知此乃老者之意。

.

“先生。”小童作揖后,便说出来意,“征君意已回转。然征君已知天命,船上一应俱全,万事虽好,但非脚踏实地,恐有不测。”

.

“这……”译者面露难色,却也只能叹气,“此国之征夷将军下令别国人等不可踏足国内——”

他却又下定决心:“我有一法,仅可一试。”

.

小童又是作揖道谢:“多谢先生。”

.

待通商之时,双方交换所需物资,船队交付香料丝绸饰物锦缎,华美之物令人咋舌,而日方交予黄金白银更是令人只觉不虚此行。

译者思及船上老者,便提及了此事。

.

◇◇

注1:

【三字经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宋代进士王应麟所做,后面有增补。

千字文市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所做。梁武帝、昭明太子及身边那帮人,算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才华最高的一帮君臣了,著述颇丰。所以,千字文不论视野气势,还是文学水平,都是蒙学读物里面最高的。

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清康熙年间进士。

增广贤文算是名言录,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而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

——以上内容节选自知乎提问:《弟子规》是文化精华还是糟粕?的高票回答。】

我高票答案看下来的感想就是,就算要给国学花钱,也请找个来历高点的,清朝的秀才和其他几位作者比起来,宛如中科院院士和民科的差距(这个比喻有些不当,我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想个恰当一些的形容方式……)

……我真的拿千字文练过字,所以觉得千字文比弟子规牛逼多了。

=====

作话内容赠送大家。

江户篇本来应该猎人部分写完再出,但是这毕竟是四百章了(我居然写了四百章!!!!!),章节目录特殊,我先放出来占这个特殊的章节数。

江户篇和沈韵的世界没关系,所以……明月大佬应该是自己搞一本友人帐吧【喂

希望后文内容大家友善讨论,谨慎讨论,我还不想被404.

(因为放在正文上方,这次的股东大会暂时不能召开了。对不起昨天的股东们,致歉。)

出生之后,她对这个世界的记忆颇为模糊。

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她理解到了一件事情。

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

她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大约是三或四岁的时候。

她已经不记得这个世界的双亲是谁,也不记得自己家中有什么人,倒是知道她和其他人迥异的地方在于,她在另外的世界里过着不同的人生。

在某个平行时空之中,她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便利性让她觉得那是一个无比舒适,且适宜人生活的地方。

她随即了解到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战乱频繁。

而她生活在山上的道观里,道观里就一个仙风鹤骨的老道士,老道士在一个冬日的门口见到了被丢到门口的沈韵,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婴儿被冻得嘴唇发紫。

在21世纪被称为沈韵的小孩被老道长用米汤喂大了。在遇到她的那天的冬夜,正巧有着极为明亮的月色,老道士就给沈韵起了个“明月”的名字,当做是自己道观里的小道士养大了。

明月会走路之前的启蒙教材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更大一些,就拿着本声律启蒙,倒背如流之后,闭着眼睛也能写出人能听得懂的粗浅杂诗,年纪更大一些,上了五岁,拿来启蒙的就是史记。

半本史记学了不多时,到了明月七岁的时候,道观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

老者对着道长哀叹:“山翁,清廷入我大好河山如无人之境,而那东林党人竟还在争论谁是正统。何等可笑,何等可悲!悲乎,悲矣!”

沈韵第一次知道老道长的号居然是“山翁”。

她一直都是喊“道长”来着。

山翁嘿嘿笑了一声,指了指观里的梅树,那棵树就没修剪过,枝叶乱七八糟,毫无人工匠气,也不在人的审美之内。

“你瞧,这大好河山如这梅树,管不管,总会自己生长。即便那生灵涂炭,那南明朝廷也是乱七八糟的寻谁是正统,嘿嘿,东林党人自己造的孽,自己去还吧。”

“还造什么孽?”来访的客人又是悲叹,“降清者众,嘿,水太凉,天太热,剃头凉快……哈哈哈哈哈,堂堂士大夫,不如青楼一妓子。”

“这话可不对。”山翁给自己的茶杯里续了热水,又说道,“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若有樊哙,若有萧何,若有张良,若有韩信,天下何至于此!”

“天下安可再得一泗水亭长?”山翁冷笑一下,“不过只有一驿站小吏入得京来。可悲之事,当数南明士大夫,尽数折腰向那闯王!哈,真是可悲,如今清廷入关,不外乎是再折一次腰,又再剃个头,总比掉了脑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