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瑶站起身对夫子施了一礼,夫子点了点头。
“讲。”
“学生想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句话来破题。”
夫子闻言终于惊讶了。
“这句话倒很少被人拿来破题。”
“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这是孔圣人在说明要做到中庸的难度。而依学生看来,这中庸之道,可难可易。”
“有意思,你继续说。”
“说其难,不过是因为这中庸二字,难以把握。按学生看,这中庸之道可以把它分成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夫子听到这,忍不住击节而起。“你继续说。”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夫子忍不住又感叹道:“不错,中庸之道难就难在这里。”
青瑶继续道:“但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怎么说?”
“谈到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圣人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接地气。就比如吃饭,给自己定一个七分饱的目标,这样就容易实现了。
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中庸之道。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又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学习,是一件下至黄口小儿,上到耄耋老人都能做到的事,自然就不算难了。”
夫子仰怀大笑,看着青瑶的目光里满满都是赞赏。
“好好好,我华家族学又添一英才啊。此次辩论你当为魁首,其他人有觉得自己的言论更精彩的吗?有的话就站起来发言,没有的话本夫子就直接宣布结果了。”
下面的学生互相看了看,并没有人不服气,华青枢还转过身来看着青瑶,眼里充满了崇拜。
青瑶倒是并不自得,毕竟她有前世的底子在,眼界也开阔的多,且她为人也一向信守中庸之道,所以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倒是看了华青枢的样子心里有点好笑,果然还是小孩子,这就崇拜上了。不过按说他这样的性格怎么会在班里混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