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顾老爸的黄金年代

半睡半醒间,前尘今生如梦,再回首已是泪人。

眼下,她可以确信她是回来了,回到了一九九三年。

是老天爷也看不惯她活的那般窝囊,所以一脚把她踹回来了吗?

既然回来了,那就要好好活着,活得像个样子,再也不要活成前世那个万念俱灰、混日子等死的木头人。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她这颗沙尘也有她的骄傲,也要活出她的精彩。

“你别着急,让建国和乐晴把事情讲清楚,我们再看事情怎么办?”奶奶的哭声渐止后,爷爷顾昌平的声音随之传来。

爷爷的语速平缓、音调平和,却莫名的让人心中安宁,由衷的感到信服。事实上,顾爷爷在世的时候,也一直是顾家一大家子的主心骨,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顾爷爷拍板做最终决定。

而老爸也果不其然的在遇到事情之后,又去找了爷爷奶奶。他一直都是这样,平日里看着脾气火爆,却是个没主意的人,经不住事情。只要一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跟爷爷奶奶商量。而且这所谓的商量,不过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就是让爷爷奶奶给他拿主意。后来顾爷爷过世,爸爸遇到事情,就跟奶奶和二叔、小叔商量,十件事情倒有九件,是两个小兄弟替他这个顾家老大当得家。

顾芸晓以前很鄙视老爸,觉得他枉为一个男人,遇事一点担当都没有。可是随着她自己一点点长大,在和老妈的一次次闲谈中,以及无意听到顾奶奶的只言片语,却是渐渐的理解了老爸的难处和不易。

作为顾家长子的顾建国出生于五十年代末期,那个时候可是讲究唯成分论的,而顾家的成分却是颇高。作为高成分家庭的孩子,顾建国从小就经历了各种运动的洗礼,在学校短短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也一直受到同学的排挤和老师的另眼相看。到了六零年代末,高成分的顾家更是被下放到了贫穷的八十铺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直到了七九年以后,才得以平反回城。

在八十铺村的整整十年,顾建国从一个城里娃成长为一名正儿八经的农村汉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栽秧种田都是家常便饭。因为家里粮食不够吃,顾建国十六岁就去给人放老鸭,一个人看管上百只鸭子,大冬天的也是光着脚板在半干的河沟水田里来回跑,冻得脚掌都是血口子,换来的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的口粮。

刚刚回城的时候,城里都是待业青年,顾爷爷的工作也没有进入正轨,没法给他安排工作。顾建国就跟着一些出体力的汉子,一起去给人拉板车。

因为踏实肯吃苦,顾建国很快就被班车队的头儿接纳,分了不少活给他。在顾爷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十元的八零年,顾建国一个月就有一百五十块的收入。

这些钱,他一分不落的,全都交给了顾奶奶,贴补家用。有时候,在外头干活,肚子饿了,一毛钱一个的包子,顾建国身上甚至都没有钱去买。

而这辛劳艰苦的拉板车时期,却是顾建国记忆中的黄金时期,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顾芸晓回忆他的光辉岁月时,就曾说道:“那时候好啊!只要你肯出力气,就有钱赚,赚的比别人都还多得多,还不用和人多打交道,那日子过的可真舒坦!我每个月领工钱,回去交给你奶奶,你奶奶高兴的都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