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说。我们挖起来称过了,每一株可以收一斤多两斤。你算算?”说到这个林老爷子又想得瑟。当初他去县城办事,看到有行商在售卖,言是一种新的吃食,不过价钱特别高,那么一筐就要卖十两银子,这差不多是普通农家一年能存下的所有钱财了,林老爷子作为地主一年也最多存下四十两银子。这还是家里没有红白喜事等花费的时候。
行商见周围人打听价格过后纷纷退缩了,又想着赶紧卖完随商队回去,很是用了些心思。告诉大家这种作物要怎么种,怎么吃,亩产多少。不过他说得天花乱坠,百姓却并不买账。
你想啊,谁会用一年的收入去买一筐那个东西啊,要是没有种好或是行商说的亩产是骗人的,那一整年可就白干了嘛。再说了,那人说这玩意亩产一千多斤,这玩意可信度实在太低了。就像是现代社会大米亩产一千公斤的时候,突然有人带来一种农作物告诉你亩产五千公斤,也肯定没人信的,吹牛也没有这么吹的。
所以说林老爷子忍不住得瑟呢,这种眼光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当初他见那脚板薯摆在框里,泥了吧叽,样子也实在不好看。可是谁让人家单个个头那么大呢。他想着即便是产量没有这行商说得那么高,应该是比现在种的水稻和小麦要好的。水稻和小麦一步也就产这么点,可是这个脚板薯一个就有两三斤。再说种一种新的作物肯定是要冒风险的,这十两银子虽然不是个小数目,可是对他家来说也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商队他见过好几次了,就现在这个卖脚板薯的他也见过两次,商队走出一条路很不容易,一般不会更改线路,种不好明年就来找他。
林老爷子花银子买下了那筐脚板薯,又仔细问了种植方法和如何食用,详细到了行商都在感叹这银子挣得不容易。不管他怎么想,林老爷子连种植行宽株距和煮熟前小心黏液沾到手上发痒都问清楚过后总算放过了他,抱着一筐脚板薯回了家。家里知道他花这么多钱也没敢抱怨,在林家他说了还是算的。
反正现在看到王老头一副下巴掉地上的样子,林老爷子心里的暗爽止都止不住。王老爷子看着他微微仰起的下巴,无奈的叹了口气。这能怪谁呢?当初在县里买种子的时候他也在,可是就没有人家那胆量,当然也是因为没有林老头那家财,天上掉馅饼他也没接住。这林老头今年就卖脚板薯种也要卖不少钱呢!
昨天林老爷子过生辰席间就上了一盆用脚板薯和猪脚做的炖菜,大家都夸赞软糯好吃。因为太忙就没人去问他这薯种怎么卖。刚刚林老头过来请人帮忙收,他还以为就两亩地他和大儿子去就行了,看来连小儿子也要叫上。人比人气死人啊。
林老爷子又和王老爷子拉拉杂杂的聊了今年想在哪些地方种胡豆,种小麦要雇多少人等等。林泉对这些事情还挺感兴趣的,他撑着下巴坐在小板凳上,听两个老头聊着庄稼,没有汽车喧嚣,连人都看不到几个的小村庄,安静而和谐,仿佛真的回到了小时候。
王老爷子修好了锄头又把编了一半的筐拿出来接着编,竹片在他的手里特别听话,林泉移过去蹲着,王老头看他可爱的样子,还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两个老头聊了一个多小时,林老头说得去地里看看。
“看啥看啊,这两天有什么好看的。该收的都收了,该种的还没种。你还怕人家把你的土坷垃捡走了不成。”
“土坷垃是捡不走,我得去看看佃户有没有好好整地啊。那刘癞子家做事总是偷奸耍滑的,地里的草不收拾干净,地也不好好翻,熟地都让他种荒了。你不佃给他还不行,总不能眼看着他把一家老小饿死。好歹我还有点面子,督促着他一些他还是愿意干的,那我不得积极一些嘛,就当给子孙积福了。”
“就你好心,你看看周地主家,村长那么说都只佃了周癞子两亩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