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哥哥

那盒火柴是最普通的棕色盒子,里面的火柴是绿色的头。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卖打火机的,只是太贵。一包火柴12盒,也就只要两块钱,可以用很久。而打火机不耐用,也不好用来点着液化气灶。有时候很难想象,在快到两千年的时候,农村的人居然还会因为火柴和打火机而斤斤计较。

祁七把肉放进锅里煮,目光落到火柴盒上,惊讶地发现,盒上写的还是“洋火”,大城火柴厂生产。

那个字体,应该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仿宋体。不管是学校围墙上的标语还是村里街道两侧的宣传语,基本上都是这个字体,祁七上初中时,甚至有一次专门学过写这个字体,不是一笔一划写字,而是照着字体的那个框,将文字圈出来,研究它的构造,讲一讲它的美,可以想象,在上这个课时,是怎么样的懵逼。

“没洋火了吧?一会儿我去买包去。”王慧敏一手掀开门帘,靠坐在炕头问,她手上拿着根毛线针,另一只手上垂着个嫩绿色的东西,不知道是给谁织的。

“还有呢,先不急着买。”

“最后一盒了。”王慧敏看着炉子,突然奇怪地问,“你什么时候学会点火了?不是老闹唤怕烫着吗?”

你生病以后就学会了。

祁七垂下眼眸,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王慧敏也没指望她回答,一个人呆着无聊,讲几句没什么意义的玩笑话,有一搭没一搭罢了。

家里只有一个炒锅,祈七把肉炖上后,出去转了一圈,弄点玉米秸秆进来,开始烧大灶。这种灶也是讲究技巧的,柴不能过多,不能过少,太靠里会闷死,太靠外点不着。祈七烧了一会儿,除了最开始有点烟出来,一直燃得很好。

王慧敏放下东西出来看了看,见祈七有条不紊的,有点惊奇,多看了几眼:“你跟谁学的烧大锅啊?”

祁七:……

连着两个问题,令她有些怀疑自己小时候到底是有多无能+懒,后来妈妈总是跟人说自家闺女很勤快,看样子应该还是带着母亲看孩子的自带美化功能的。

“妈,我哥呢?”

“他说累得慌,睡觉去了。”

祁七:……

所以有些记忆还是不会错的,这个时候,哥哥没有半分像个正值熊孩子阶段的少年,放假了就躲在屋子里,即便有人来呼朋唤友,也是兴致缺缺。

祁七把排骨炖上,往灶里添了几把桃树枝。她们村子的经济作物就是桃树,各个品种的桃,所以桃树枝也多。春天桃树要修剪,总会剪下来许多横生的枝桠,就会被收拾起来,捆成捆拿回去晾干了当柴烧,比玉米或是小麦的秸秆好烧,尤其是用在这种许多慢火炖的东西上。这些树枝很大可能是住在后排的一位堂婶给的,她爸爸常年在外面跑生意,妈妈是小学老师,连种地的时间都没有,哪有可能费心费力地去管理桃树园?大伯家里倒是有地,只是大娘那个人一向小气,肯定是一针一线一木一草也不乐意给她们的。

做菜的时候,很容易七想八想。祁七本身又是个爱胡思乱想的性子,是以她这一会儿的功夫,将十二岁这年的事情梳理了个遍。带着后续与大伯家闹翻的偏见,她在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对这家人有什么好感了。

联想到哥哥的性格,祁七低下头,琢磨着这样一个突破点。

将红烧肉在炉子上炖上,祁七看了看剩下的那根棒骨,决定还是放一放再说,把几样时蔬择完洗了,又切了蒜末备用。

等这些准备完,祁七才想起来问一句:“妈,吃什么主食……”说到一半,把主食这两个字过滤,重新换了一遍能让人听懂的说辞,“有馒头吗?”

碗柜里只有两个掰开剩下的半拉馒头。她瞅了一眼,决定还是放弃。

“烙饼吃吧,正好用大饼裹着肉吃。”王慧敏提议。

祁七直接否决:“太麻烦。”

她记得家里常备玉米面,找了出来,再放一半白面,和在一起,掀开大锅的盖子,一手一个,往锅边贴圆饼。

做饭是个功夫活,比起做,祁七其实更爱吃。做饭不过是用来让自己冷静的一种方式,因为她自小就遇事容易急躁,该学习管控情绪的年龄,也没能好好磨磨性子,以至于要在自己察觉到不对劲后,才开始做这件事情。

将所有该入锅的东西都入锅,祁七稍稍松了口气,把用到的碗筷洗干净,再拿抹布把台面次序擦干净。

她看看时间,等着某个疑团的再次出现。

昨天她的一锅疙瘩汤,使哥哥变得像是另一个人。不知道今天的排骨和红烧肉,能不能也成为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