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救灾高级糖

其二是为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且现在种花国已经初步有“大熊猫外交官”的打算,可以促进种花国与国之间的友谊。

进入动物园办公室,王溢希的步伐有点飘,跟踩踏在棉花里一样,当得知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身份时,他端着搪瓷杯的手,差点松点,再一次丢脸。

直到听到大熊猫保护区,以及种花国对于大熊猫的重视,身为热血有志的青年人,他终于回过神来。

双方再一次简单认识,坐下以后,才开始基本的一问一答。

“你是在哪里见到的大熊猫。”

“水湾县碧山镇碧山村五碧山半山坡上。小时候我们还未搬家,离碧山村很近,经常去大姑姑家里玩。五碧山不仅有大熊猫,还有老虎、熊瞎子、豹子、猴子、蟒蛇、过山峰……林子里很危险,村民都不敢进去。”

他掰着手指头,快把动物园的野生动物种类点出个七、八成。

此刻回过神来,仔细一想,这又何不是大姑姑他们家的幸运,要是保护区建立了,整个碧山镇、甚至水湾县地位都会被提高。

两教授总感觉他在点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

不过他点的这些,还真是本地本土的动物。

“没有狮子?”

“没听过村民们说类似狮子的动物。”

崔玉涛与李勇峰也回过神来,嘴里吧啦吧啦一大串,止不住帮忙碧山村讲好话。

比如他们也看过五碧山,那林子里的树特别粗大,光一个半山坡,就把他们眼睛看得两眼迷糊。

陈教授与温教授对视一眼,脑海里浮现关于水湾县的资料,那也不是一个无名县,近代也有出过一个大学问的名人。

从这位名人的文化作品来看,那确实是一个处处青山碧水的好地方。

温教授沉默片刻,只问他们一个问题:

“不知这水湾县有多少种竹子,你们能把记忆里的说出来吗?”

对于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他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于它们喜欢吃竹子这个特点,已经非常明显。对于竹子的种类,大熊猫也不是全都不挑的。

“斑竹、筒竹、青皮竹、黄竹、花秆黄竹、巨龙竹、拐棍竹、光巨竹、水银竹、人面竹、龙拐竹、箭竹、墨竹……我知道大概只有这些,我之前以为竹子都是竹子,后来听一个邻居传统竹匠老大爷讲,才知道竹跟竹之间,有很大区别。”

感觉他在念顺口溜,听得旁边三位青年大开眼界,他们真不知道有这么多种竹子。话说,这也算巧合,寻常百姓家,都将竹子称为竹,谁也管不了那么多。

有箭竹与龙拐竹,这两种可是大熊猫的最爱。

王溢希略微迟疑道:

“林子里还有一种比大熊猫常见的小动物,是毛发偏红色的大猫,猫脸圆滚滚的,它们也喜欢吃嫩竹子与竹笋。”

崔玉涛脱口而出:

“碧山的动物怎么都喜欢吃竹子,莫非它们是大熊猫的亲戚?”

随后自己都被自己逗乐了。

今天冲击挺大的,原来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他们从没见过从没听过的动物,而且它们就生活在离自己家不远处。

陈教授眼睛一亮,忽然笑道:

“老温,溢希同志讲的应该就是小熊猫,它属于浣熊科,发现的比大熊猫还早一些,它还真是大熊猫的亲戚,不过不只是咱们国家独有,别的国家也不少。”

大熊猫?

小熊猫?

还是亲戚关系?

砰砰砰——

崔玉涛屁股一歪,直接坐到地上。

旁边三位青年同样受到惊吓,幸亏反应没他这么大。

“陈教授,温教授,大熊猫与小熊猫不是一种动物?为啥都取名叫熊猫?”

“当然不是。小蝌蚪长大不一定变成大蝌蚪,小熊猫长大依旧还是小熊猫,打死它也变不成大熊猫。”

办公室里忽然飘过一阵冷风,明明是炎热天气,却感觉凉飕飕的。他们还不知道,这大约属于一个‘冷笑话’。

从这一天开始,王溢希、李勇峰、崔玉涛三人,周末开始往万花谷动物园跑,帮助两位教授了解水湾县碧山村,这也是他们靠近省城大学的一个好机会。

教授以及教授助手,都在省城大学里教过书,能跟他们一起干活,绝对是一件特别幸福的经历。

而且,有关于探寻碧山村的文件报告,已经打上去了,幸运的话,上面会派一支编制里军队,专门护送教授以及助手们,去当地碧山村里探查一番。

于此同时,从地方到县里逃荒的人越来多,上面的人也意识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开始有针对开会议。

城里的粮食也开始各种各样计划起来,而那些来城里的逃荒者,则开始接受民兵队长的一一审查。

比如,为了救灾,种花国开始不限量地出售高级食品,包括高级糖、高级烟、高级点心、高级小吃、高级饭菜等等。

这种“高级”,和普通食品的质量差别不大,价格差异很大,是凭票卷供应的普通食品价格的十倍以上。

这是一种很有选择的救助。

此刻种花国压力山大,库里存粮实在有限,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像崔玉涛他们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一个月大约够买几斤高级糖。

然而,为填肚子、为自己亲人的生命,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去买高级糖高级糕点,有吃的,才有希望。

烟瘾是什么?

在生命前面什么都不是。

工厂里开始有‘领工资后反乡’政策,而作为管理级别,他们开始一组一组的下乡活动,保护王溢希所在的文化工厂,以及崔玉涛他们所在的新华书店。

那些因此下乡的青年职工们,因为饥饿与生病,可能永远被埋在异地他乡,再也没有回家乡的机会。

而幸运的是,王溢希、刘强龙、崔玉涛、李勇峰,四人被万花谷动物园征用,他们的下乡计划,可以未来跟教授团队合作,去更为熟悉的碧山村。

当然,这要等上面报告批下来。

对于陷入困境与灾难的种花国,关于大熊猫的保护也是必须要靠后的,但是去碧山村已经被上面部门批准,是迟早的问题。

或许,他们还在等编制军队的助力。

在五九年下旬开始,饥荒与灾难的恐慌,终于蔓延到省城里,居民与村民们同样开始面对,种花国有时建国以来,绝对最困难的一九六零年。

死伤无数。

**

整个夏天,都是比往年还炽热的高温天气,却没有和往年一样的暴风雨。

土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壤,收获粮食与生命的土壤,在长达三月没有一滴雨水浇灌的厄运中,终于瘫痪失墒。

明明应该进入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却已经彻底枯死,大片大片地,仅仅写着两个字——绝收。

别说浇灌土地。

村民们的饮用水都彻底成为问题。

幸运的是,碧山村还有水库。

不多的稻田里可能有五成左右的收成,村民们挥着镰刀收割,边割边收,有的稻杆缺水干枯,甚至无法直立,收割比往常还艰难,却比往常更认真。

这些都是救命的粮食。

对于饮用水,村人们基本守着一个小水库过活,每天提着木桶排着长队,去水库定量接清水。

半夜里,老人们带着山娃娃出来乘凉的同时,一个个对着山神庙,跪成一排一排的,磕头碰脑,态度虔诚。

偷偷溜走的甜妹儿,远望他们一眼,运起暖流,使它流转在脚底,借着深蓝色的衣服,在黑夜里快速穿梭,一直到梯田顶端。

借着昏暗的月光,她放眼望去。

隔壁碧土村的一块块方块田地里,看到数块的枯黄,在焦干的稻茬中,夹杂着一两点触目惊心的黑,那是烧掉干枯稻草后,留下的绝收痕迹。

“一九五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