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育秧与收麦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尽管还没有杂交水稻,村民们依旧尽心尽力,选择好优良的秧田,浸泡种子育出嫩稻秧。

这可是种稻田的关键之一。

“妈,二婶婶,喝点水!”

甜妹儿把竹筒递过去,筒里是叶家特有的淡淡甜味‘温白开’,每日的做汤汁者则是家里最小女辈。

叶二婶对小侄女眨眨眼睛。

这丫头不喜欢吃果干,原来是存着天天泡温水,这么一喝,味道挺好的。

甜妹儿对她神秘兮兮一笑,然后抬头往山坡上瞧,继续往山上‘慢慢’爬去。“虚岁”四岁的山娃娃,真的比三岁自由很多。

半山腰梯田往上,全都是肥沃的一块块黑土地,不在引入溪水。今年这些地会全部种上红薯。叶家大老爷们正在梯田里,满头大汗地劳作。

“爷爷,爸爸,二叔,三叔,大哥,喝水啦!”

甜妹儿一边大声叫喊,一边在地梗边上跑着。

离得近的黄老爷子,赶紧弯下腰扶她一把,拍拍她肩膀,笑眯眯嘱咐一句‘小心,慢点跑,地里滑’。

“谢谢黄爷爷!”

瞅着她一点一点走远,黄老爷子笑着摇摇头,才蹲下来,捧起地里泥土,闻两下,总觉得跟往年不一样。

从去年秋天开始,当地气候都很诡异,老农民全部都迷迷糊糊,也不知道正常该是啥样的,还真让人伤脑筋。

春种真的很忙,起早贪黑,在水田里插秧栽水稻、种红薯、洋芋,洒南瓜种子,还有其他少量的蔬菜等。

睡觉五个小时,基本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吃饭都是在田坎地梗边,除去老人娃娃,无人搞特殊。

值得庆幸的是,碧水村食堂已经基本断粮,而碧山村碧土村还能基本维持。但粮食量提供一日三餐已经是最大限度,村民们吃的粮食少,干的活多。

连续十几天,村民们又累又饿,连走路吃饭都能睡着。

叶家人也在一点一点渐渐消瘦。

每天晚上,甜妹儿都在空间里,熬鸡汤或鲫鱼汤,努力给他们加餐补营养。

等到四、五月,麦收季节已到,远远望去,麦地里依旧一片金黄,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丰收,没有任何问题。

近距离一瞅,那麦子像牛毛似的,有的还能有穗,有的甚至都没结穗,就算是有穗的,也大多没长成麦粒儿。

一亩地一亩地细看过去,麦地里几乎没有收成。

尽管如此,非常忙碌的村民们,依旧多一件事情要做——在油菜花熟之前,抢收麦地,有多少收多少。

抢收安排在晚上。

村民们的睡觉时间越来越少。

因本地是亚热带雨林气候,碧山溪水质量好,田鼠、山雀类多,短一点诸如两到三米的蟒蛇,在本地山林里不算少见。

从山林里窜出来的蟒蛇,几年内总有那么一两条。

它们多数都在五米以内,常在三米左右,比罕见的过山峰(眼镜王蛇)类的剧毒蛇好对付得多,两个青年村民只要不打岔,可轻轻松松将一条两三米蟒蛇拿下,剁肉存粮。

碧土村黄队长担心的可不是蟒蛇。

而是碧山里的猛兽类。

碧山是群山系,除去二碧山、三碧山,连绵不断还有很多群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一座又一座。

而围绕三村的群山,只要比二碧山高,就有名字,且以数字为名,排在‘二’之后。这大概是因为祖宗是个取名废。

从山外人眼里来瞅,三村的村民本就出自碧山系,并无什么山脚山腰,他们村就住在碧山里,是一整大坨碧山系。

而碧山的坏特点,建国以前有俩个:

一是山贼多,二是野兽多。

山贼多,因为碧山高、树林密,山间小路人口少,容易迷路,而进出碧山的山路,无野兽安全的仅有那么两条。

因此常出现拦路打抢的人。

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蒙个面,见到不认识的人就打劫。至今百姓不知道劫匪是谁,唯一确定,肯定是当地村民。

野兽多,这里有虎豹蟒熊等猛兽出没。

根据老人一代一代流传讲过,村里曾合伙打死一只外出觅食的老虎,还将肉、骨、爪、血给三个村子的人吃。

当然,虎豹类猛兽出山活动,却比蟒蛇出山更少见,它们在那座山里的哪个角落,村民们一点不关心,只要不在村子里就好。

村民们的最大危险来自两个种群——野猪与野狼。

当林子里野狼在食物减少时,会习惯性的迁徙觅食,很有可能成群结队往村子里跑,这些家伙最难对付,对付必是一群。而野猪们同样如此,在春秋季节,隔几年会出来祸害地里的庄稼粮食。

这两种赖皮的野兽,让村民们狠得牙痒痒,恨不得将它们全宰杀光,吃肉剥皮抽骨。可惜野味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碧土村的房屋特点是一定有高墙等,还会有很多陷阱,各家各户也有一些原始的打猎工具。有时陷阱里还能套个偷偷摸摸黄大仙之类的。

如今半夜听到野狼嚎叫,这说明附近肯定有狼群迁徙,这是一件防备持久战,令村民们苦不堪言,但不得不做。

直到一个月没听到狼叫,山民们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至于碧水村,蟒蛇可能从溪水沟里滑至他们村。而碧山村背靠神山,从来没有出现猛兽伤人的故事。

两村村民村民只需要出人出力,在必要时刻,协助碧土村赶出或杀死猛兽,得到一部分的奖赏。

而三村老祖宗有交代,由前村长家口口相传:

无论哪个村,在面对野兽攻村时,必须放下暂时的成见,一致对敌兽。

三村老祖宗不知道,村人们都知道,三村村长老辈家还有现代打猎工具——三把工字牌汽木仓,以及数百粒的铅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