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青山与白雪

有时瞅着甜妹儿翻箱倒柜的模样,她竟也觉得有趣,天天陪着她闹腾。

可惜玩得久,她就对那些佛珠、繁体佛经、佛像、盒子、瓷器、符纸符笔、生锈铁剑铁锁……通通都没有兴趣,有些东西在夏老爷子家也不少。

没错,甜妹儿简直就是有眼无珠!

“杨婆婆,为啥没有弹弓、弓·箭,木弩类玩具啊!”

杨神婆揉揉她头,笑而不答。

某人画外音:因为神婆搞得是法术防御与攻击!

而叶老爷子,瞅着自家孙女翻出来的破棉被破衣服破棉鞋,一个个硬得跟石头差不多,肉疼得很,心也疼得很。

他干脆用棉被把土屋封一个遍,仅留下门窗,在把白家夏家杨家叶家张家等人家,暗地里偷提供的新棉袄新棉衣放好。

杨神婆家里的棉布,算上那些硬石头,竟比夏家还多得多。而破碗破盆也不少,大米红薯洋芋野山药野山芋野菜野鸡野兔等粮食也不不少,甜妹儿还偷偷摸摸往麻袋竹筐里增加这些粮食。

用棉被作为门帘、棉墙,也只有杨神婆的屋子,能做得到、耗费得起,点燃炭火,土屋瞬间变得比叶家土屋,还要暖和。

至于搬个家,粮食木炭多出几麻袋,这种小事,不值得引起杨神婆的关注。

**

十一月份至十二月份,村人们在忙碌中度过,气温也在渐渐下降,从深秋慢慢进入寒冷冬季。

十二月底,生产队在这天,结算这半年内的工分,可换成钱,拿着它们,再带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票,去镇上供销社买东西,比如年货棉布啥的,因为种花国新一年的布票,也快发下来啦。

那一天清晨,兴奋的村民们,推开屋门,巨大寒风让人的温度急剧流失,寒风里似乎夹杂着冰往皮肤里钻,穿着厚厚棉袄也能起一些鸡皮疙瘩。

远远望去,四周的靑山,全是白茫茫一片。

深秋夜山风,能将杨神婆的木屋,吹倒数次,这木屋肯定需要重建。否则寒冷冬天,简直没法子过。

关于建简单的木屋土屋,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叶家人自然不怕。只是屋子要修建的稳稳当当,不倒不歪,还是得寻求张老爷子的帮助。

至于怎么求帮助法?

杨神婆睁开眼睛,叹一口气,把叶家人攆回去,“叶家本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别丫头,跟神啊仙啊再扯上关系,更过于特殊,这不好,不好,不好!老婆子自有办法!”

虽不知啥不好,甜妹儿懵懵懂懂点头,回家焦急等着消息,那屋子跟睡在林子外边,差不多也没啥区别了。

次日,关于木屋的消息传回村里,而传消息的人变成‘偶然’上山逮兔子,瞅到的李姓三兄弟。

当夜,各家各户偷偷摸摸议论起来。

大多数都是关于,天气转凉后,他们成年人都受不了,杨婆婆如此高龄,还能一个人冒着风雨,将木屋立起来,果然不愧是娘娘庙的神婆啊!

此时,村人们虽陷入敏感警戒中,但家里余粮保暖还是有的。村里老人们对娘娘庙打从心底里的尊敬,比碧水村碧土村强得多。

于是,收获神婆恩惠的人家,今日姓张的送一根葱,明日姓李的扯一团麻线,后天姓王的卷一捆干柴……甚至,隔壁碧土村杨家,送来一床包裹着红薯的棉被,零零碎碎,什么都有,加起来还挺多。

张老爷子考虑一下地势与材料,觉得建土屋比木屋好,土屋冬季有一定自我保暖的作用,也就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

小土屋墙壁是用黄土夯实而成,山墙尖是用土砖石砌的,再用圆木顶着墙,防止时间太久,土墙倒塌。

屋顶是用檩子和椽条等粗木块。屋面盖着搭麦秸与泥土混合成草,整个呈倒v字形状,刮风下雨,也不会被掀掉或漏雨。

小土屋面积不大,堂厅、卧室、杂物房三间,除去挖出来的窗户,不许漏风,不许有缝,蛇鼠最好跑不进来,因建造要求高,它既不简单也不难。

比青砖靑瓦大食堂简单很多。

但像是屋顶木梁的选择,以及无铁打的榫卯结构,也就是通过各种嵌套结构把木块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就需要传统木匠出手。

以张老爷子的指导,张队长派出包括叶爸爸在内的三汉子,作为打底基础。

再加上村里其他精壮劳动力,得空就会被老人用扫帚或藤编抽打,去帮忙建造杨婆婆的新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