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山外故事会

听到这话,小伙子们脸上笑开了花,赶紧麻利行动起来。

大食堂里,篝火闪烁,上百村民村民们层层叠叠,围着红炭,煮着一大锅姜汤,热气腾腾,绝对是最热闹的听故事场景。

“咳咳——”

叶安诚清清嗓子,消除紧张感。

十几岁少年第一次担重任,成为村里故事会的主讲师。

哥哥的小迷妹甜妹儿,十分给面子拍掌,激动大喊:“讲得好!”

迷迷糊糊的思晓俩丫头,明显被带歪,跟着鼓掌叫好。连元起满满的叶小五,也蹦出一个“好”字来。

叶安诚满脸黑线。

他还没开始说呢!

“说得好!”

“叶家三姐妹花也太有趣啦!”

“奶娃娃在给哥哥打气哩!”

……

食堂里哄笑连连。

有的人连眼泪珠都笑出来,好不热闹。也有人认真拍掌鼓励他,倒是让叶安诚的紧张感,得以缓冲。

甜妹儿得意洋洋晃晃脑袋。

她的小屁股在二婶腿上扭啊扭啊,被刮刮小鼻子,才撅起嘴巴安静下来。

叶安诚喝一口姜汤,润润暖暖桑子,看一眼白老爷子与张队长,才开始用略微平静的声音开讲。

“出村的时候,我们是跟张队长一起去碧山镇。那天太阳挺暖,风很小,不算太冷,驴车在山路上是真的很抖……一转弯,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浓浓黑烟,好多村子都修了很多小高炉……”

平日里就是话唠的少年,沿路观察特别仔细,讲述也很细致。有点像一本小人书里的语气,让村民们仿佛跟着他的诉说,一起出村,真的看见那些东西。

连文景深都觉得,少年很有语言天赋,说不定是个当语文老师的好料子。

甜妹儿关注点却不一样。

她这才发现,变音期的大哥,清亮里带有一么子磁性,不像别家小伙的公鸭桑,特别好听,只是有好多小姑娘,听得眼睛亮闪闪,脸红彤彤的。

哼——

大哥可是她的第一个压寨夫人。

甜妹儿‘狠狠’瞪向那些村姑们,却无人回应她,其他村民们,都沉浸在出村的故事里,随着他的话,起伏跌宕。

当提到烂在地里的红薯、稻谷、萝卜、黄豆等粮食,村民们心疼肉疼,恨不得去把它们刨回家去。

“还有白菜吗?现们还可以去偷偷挖点。”

“哈哈哈哈,毛袜子你傻啊,去人家队那可是算偷窃!”

一回到碧山村,甜妹儿就像那放风的小猪崽,泥地里打滚,撒欢儿胡闹,再蹦蹦跳跳回家把青山空间里,各类葡萄干山桃山柿子,扒拉出一大堆。

驴车上框篓里的货物,被一一放进老俩口屋里,准备明日在一一查看。堂厅的八仙桌上的大竹框里,放着三块芝麻饼、葡萄干、一堆山柿子等应季野果、炒瓜子炒花生,香喷喷的美食味儿。

叶家人抱着暖水杯,围着它们,在晚饭到来之际,任性地加一次餐,庆祝两下。

香甜可口多汁的野果,还有甜酥的饼干,让悄咪咪品尝的叶家人,尤其是娃娃们,脸上乐开了花。自从甜妹儿他们离家,总觉得大食堂饭菜有点少。

至于小人书、风车、泼浪鼓、木马、红头绳……各种各样的东西,多余被收起来,剩下分发一人两个的限量礼物,已经让娃娃们离不开眼。

各自被叶老爷子嘱咐一句“在外不准乱嚷嚷”,得到回应后,才允许孙女们抱着礼物,在家里面欢乐玩闹。

既有的吃,还走的喝,叶家今日的生活像是在过大年。

连奶娃娃小五都蹦哒‘姐’‘坏’‘妈’类的气音。

他如今越长越可爱,白皙的几近透明的小脸,一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充满对这世界的好奇。

叶爸爸心里醋坛子打翻:……为啥不会叫爸爸?

对此,小五抿一口甜蜜的温糖水,吐两个奶泡儿:“坏!”

天一天比一天冷,小五特别喜欢粘着暖乎乎的四姐,昨晚还因此闹腾好一会儿,他不喜欢那个有硬胡渣的黑脸‘大叔’。

叶家这么偷偷摸摸闹腾,也是有提前打预防针的。

对于隐藏吃的玩的、不胡乱显摆这事儿,老俩口秋日闲,一天三顿拉着孙女们念叨事儿,黑白脸都唱,定要让她们懂得啥是低调做人,尤其是大大咧咧的晓丫头,一直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最闹腾的叶三叔,如今被迫‘长大’。

叶奶奶端着吃的喝的,领着小儿子回屋,把乖巧小五递到他怀里,再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她也不多话,以母亲的温暖身份,在一旁忙碌着,静静陪着他。

叶妈妈叶二婶还有事情忙活,往队里赶去。

叶老爷子拿起一块红彤彤的山柿子,咬一口,清甜软烂,汁水在口中散开,实在美味得很,他扯着大儿二儿,开始谈这几日村里发生的事情。

基本还是那样,家家户户忙着备冬工作,唯一不同的是,公共食堂又有一点变化,粮食再次做微微调整。

“食堂最近还是三餐,可能因碧水村粮食一天天减少,如今它们早上红薯杂粮稀饭。咱们村也不敢太过打眼,跟着减少一块大红薯,菜量也减少,现在村里有不少怨言呢!”

叶二叔跟着点头。

如今食堂的饭菜是有点少,以成年汉子来算,午餐仅能吃六分饱。

“爸,二弟。张队长减少红薯,可不是因为碧水村,是因为碧山镇,明日开大会您就清楚原因。要不,今晚多听一下沿路经历啥的?或者我给你单独说说!”

听大儿子这么一说,叶老爷子顿时觉得不简单,思考一会儿,皱眉道:

“村民们一辈子被困在这山里头,对外面好奇的很,晚上恐怕基本人人到齐,热闹得很,老大你先给我们说说,心里有么子准备。”

时间越久,讲的越多,或许因为热水变凉缘故,屋里的气温也越来越冷。

“咋会这样呢?”

**

深秋南方,天黑的越来越早,五点半,食堂里篝火已经点起来。

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厚厚的棉袄,抱着搪瓷杯,灰笼之内的,匆匆赶往西边平坝的大食堂。

自从食堂销量供应饭菜,各家各户允许在家进食,难得见村民们这么积极,平日里晚上食堂来的人可都是汉子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