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返程与乞讨

“呼呼呼——”“噜噜噜——”

在上山路之前,除去赶车‘忍受煎熬’的两人,包括文阳熙在内,全都眯着眼睛昏昏欲睡,最后陷入梦乡,离别的伤感情绪,倒是被他的念叨完全消除掉。

进入崎岖山路,又开始颠波晃荡,而离县城越远,村民们精神状态越差,有的甚至面有菜色,目光迟钝,经常能听到“咕噜咕噜”肚子声,以及死盯着驴车吓人的目光。

白老爷子皱眉,哪怕不去把脉,也知道这些人是饿的,秋冬冷,耗食更多,猛得削减食物,一天比一天少,确实让那些胃被称大、尝过饱撑滋味的人,比以前还难受得多。

晚上休息的地方,是易队长安排的,连送行的驴车也是他安排的,而祝院长履行诺言,送甜妹儿不少包草药种子。

休息过后,驴车继续前行,一路瞅得人心惊胆战。

仅过两天多,路过村庄,有时能看到七·八哥小娃娃或者颤颤巍巍的老人,穿着单薄的粗布衣裳、漏脚趾的布鞋,懂得手脚通红,甚至发紫,不停拉着路过的人要食物。

而大多数自己还饿着肚子,没有多余的善心发出去,基本都是拒绝的。而载有丰富物质的俩驴车,更是老人娃娃们追逐的目标。

一开始,白老爷子他们还会停下来,给几个红薯玉米饼啥的。

直到来到某一村,在不远处弯道上,看到惊人这一幕。

在他们前面,有同样一位年纪比较大的马车师傅,载着一位中年妇女,两人都不是精壮劳动力,但心善,准备将两个自己吃的红薯,给几个娃娃。

他们刚停车,娃娃们赶紧蜂拥而上。

有的哭泣哭饿,有的拽着不肯放手,有的甚至贪婪地将脏兮兮的手,直接去掏车板上的粮食。得到红薯的孩子,则会被群殴群打群怕,扯啊揍啊掐啊,努力把别人的红薯全划到自己怀里。

中年妇女着急掉眼泪,不停道:

“别拿啊,别拿啊,这是咱村生产队里的东西,”

娃娃们抢一个红薯不够,还要抱几个,兜兜里装几个。而这个村里,某些大人们伸出脖子偷偷看,明显是有人指使的。

“真的不要拿啦!那是咱村的口粮,求求你们不要拿!”

反过来的哀求声,实在太令人寒心!

“他们咋能这样?!”

叶爸爸紧紧皱眉,鞭子一抽,踢踏踢踏,瘦驴赶紧加快速度,转过弯来,下车去帮前面的人。

“走开!叫你们爸妈来,都是咋养的娃娃,这么不懂事!”

因他人高马大,长得强壮,驴车上人很多。且本不是乱世,村民们也不敢光明正大抢劫,娃娃们抱着红薯,撒丫跑远,一哄而散。

徒留伤心不已的俩好心人,望着被拿一小半的红薯,眼泪哗啦啦地掉。

“瓜娃子!狗娃都能拿两个,你呢!比猪还笨!”屋里还能听到此类‘家长教训娃娃’的话语。

俩好心人后悔莫及,谢过叶爸爸后,架着驴车离开,仅留下一句‘再也不敢给这些娃娃,这不是抢人嘛!’

重新上路的大家伙,心情都被这一幕搞糟了,再遇到拦车的人,也不会那么热心,反而更留意一些细节,沿路看到的与打听到的。

比如,很多小高炉不再有黑烟、地里烂的粮食都被挖空、山上有不少打野味挖野菜的、有的公共食堂两餐……

有好心路人告诉他们,大多数人都这么上过当。有一次就有两次,现在这种情况不算多也不算少,以后可能越来越多,良心经不起太多折腾!

人人都饿肚子,谁又救的了谁?

叶三叔扯扯乱糟糟头发,哑着嗓子不解道:

“这差不多十一月份,还有两个多月,今年的春节该咋过?”

“刘大哥,这大米六毛一斤肯定太贵啦,你这嘴里不说个实诚价,咱们也没法子交易。我可是买得不少哩!”

“大兄弟啊!现在做生意不容易,处处粮食涨价,村民们有点余粮都上交大队里,我这绝对是实诚价!”

灯光晃晃悠悠,黑市里这里一群,那里一簇,墙角屋檐下到处都有人聚集,三三两两,小声地讨价还价。

等叶爸爸以为两人谈好时,王大舅一句‘刘兄弟,等下再来哈’,扯着他又去不远处西边墙角,而那位刘摊贩也一脸习惯的模样。

“大妹夫,在黑市里,东西好就收着点,买大量也注意点,别图轻松买卖全同一家,被宰都不知道。”

平日里黑市里价格差不多,遇到一些特别情况,物价起伏相当大。而且贩子们喜欢虚高报价,像大量买粮卖肉,必须要货比三家,否则很容易被忽略。

贩子长得实诚,说话实诚,心通常都挺黑的,没办法,人家就混这一口饭吃。

叶爸爸瞟一眼身后大背篓,使劲儿点点头,城里人说话太弯绕,农村庄稼汉子还是回家种地自在点儿。

两人在黑市里,差不多转悠一圈,对于这黑市市价,基本摸清底数。

对比之前,粮食价果然上升好几倍,肉粮更是十多倍,这对叶爸爸卖东西有利,对王大舅买东西难度增加不少。

王大舅身上揣着王家两夫妻三个月的总工资,零零碎碎总共也就两百五十多点,这还因他是小领导的缘故。

叶爸爸的存货里,蔬菜与粮食尽给王姥爷,鱼与肉也给不少,背篓里现在剩下全是荤,从野鸡野兔到麻雀山鼠,大山里的野味儿,把王家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王姥爷怒骂道:

“瓜娃子,你是不是山上到狩猎,那是人敢去的吗……”

叶爸爸拉着迷糊在状态的三弟与儿女,用尽全部语言与肢体解释,才让岳父大人的气消下去,心里也更相信‘叶家有存粮’,对女儿今后生活微微放下心来。

“咱们把肉粮卖出去,再买米粮菜粮回来,盐巴红糖白糖你也多买点……一家一家混合买卖,应该能便宜点。”

现如今,供销社大米每斤一毛八,外加粮票。黑市大米每斤七毛左右,不加粮票每斤八毛。红薯玉米南瓜等涨幅低一些,小麦肉粮涨幅高一些。

别看王家在县城过得不错,但他们得供三个孩子读书、养两个娃娃,花销也不小。

王姥爷平日里依旧以红薯玉米为主食,大米小麦依旧是精贵品,干白米饭或精面一月能吃两次。

看在卖肉粮份上,从五个小贩手里,王大舅狠狠一咬牙,以红薯两毛钱一斤、玉米三毛钱八一斤、大米五毛钱一斤、小麦六毛三一斤,买下约六百斤多斤粮食,自是红薯玉米为主。

他还买不少木炭、一些棉花棉布等过冬用品。这里头还有叶爸爸的亲情相借。

而叶爸爸从十多小贩手里,换得盐巴为主,白糖红糖味精为副,一百八十多斤,粗布匹十卷,针线刮胡刀等若干,里头还有一些盐票糖票布票等等,以及一些稍微便宜的学习用品,如书籍铅笔滑石类的。

要不是太过打眼,他还想换更多一些。

等两人借着黑黢黢的地势,拐拐拐,走过数十条小巷子,鬼鬼祟祟回到王家,互视一眼,狠狠松一口气,擦擦冷汗,此时才真的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大哥,那地儿太吓人,你们以后还是少去!尤其粮食缺少的时候,怕太乱……”

叶爸爸憋着一口气,终于张嘴吧嗒吧嗒一大串。

“大妹夫,多谢提醒,哥心里头明白。要不是咱们县里治安不错,我也不敢去的。”王大舅拍拍他肩膀,“这粮食越少,里头肯定越乱,暂时我也不敢再去。等下把垫付钱票都给你。”

俩大老爷们,也不想再出门,把粮食藏好后,换一身衣服,点燃烧壶热茶,在家里喝着热压惊暖身。

等王姥爷一行人开开心心回来,见到的就是亲亲热热俩汉子,好的跟亲兄弟一样,正用大粗桑门,谈天吹地。

果然,最好拉关系的法子,就是一块儿偷偷摸摸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