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镇守太监

明王首辅 陈证道 3282 字 9个月前

罗祥端起酒杯轻抿一口,淡道:“如果说地方州县官员盗卖储粮,咱家是相信的,但说府级的官员参与其中,咱家却是不太相信了。”

黄锦撇嘴道:“罗公公,咱家连账本都搜出来了。”

“账本也可以是伪造的嘛,说不定是故意陷害呢,黄公公,你说是不是……嗯?”罗祥目不转睛地盯着黄锦。

黄锦愕了一下,继而面色变了变,话说到这份上,他要是还不明白,那他真是白痴了。

罗祥微笑着拍了拍手,天井处的番子将十个沉重大箱子抬了进来,并且将箱盖逐一打开,顿时满室珠光宝气,金银珠宝晃得人眼花缭乱。

罗祥微笑道:“黄公公,这里有黄金两千两,白银两万两,珠宝玉器两箱,还有两箱药材,都是些人参、石斛、首乌、三七之类,不值啥钱,咱家一点小小心意,还望黄公公不要嫌弃。”

黄锦眼皮一阵乱跳,这段时间他抄家着实捞了不少,但总价值还不及这里的一半。

“罗公公,你……这是什么意思?”黄锦吃吃地道。

罗祥微笑道:“盗卖粮仓储粮的事肯定只是地方州县官员干的,跟府级以上官员无关,咱家希望黄公公高抬贵手,到此为此!”

黄锦面色一沉,摇头道:“罗公公,此事萧淮已经上奏了朝廷,至少兖州府还是要彻查的,咱家无能为力,这些心意罗公公还是收回去。”

黄锦虽然贪财,但还是有几分理智的。

罗祥脸上的笑容依然不减道:“这个简单,让濮州知州郭纲翻供便行,如今黄公公是唯一的奉旨钦差,到时再上一本,奏明朝廷即可。”

黄锦摇头道:“那不行,这可是欺君之罪!”

罗祥脸上的笑容终于敛去了,淡道:“小黄呀,咱家年长你几十岁,今晚就托个大提点你几句。地方盗卖官粮不只是兖州府独有,整个山东,甚至整个大明十三省都存在。这事水深着呢,真闹大了怕你兜不住啊。唉,萧淮和徐晋真是倒霉,咱家不想连你都倒霉啊!”

罗祥说完若有深意地拍了拍黄锦的肩头,后者不由面色大变,只觉后背阵阵发冷。

“再好好想一想吧,咱家这一路来倒是有点乏了,先行告辞回去睡一觉,明日咱家做东一尽地主之谊,希望黄公公赏脸。”罗祥说完带人离开了县衙后堂,那些金银珠宝自然都留下了。

大明正德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濮州城外来了一支过千人的队伍,排场摆得十分大。那些聚拢在城外的灾民还以为是押运赈灾粮食的队伍,于是都围了上去讨要食物,结果却被那些凶神恶煞的带刀番子给撵开了,几名试图靠近一辆豪华马车的难民,甚至遭到一顿毒打,估计不死也残了,吓得其他难民一窝地散开。

此时的濮州城县衙后堂大厅,太监黄锦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来回走动。

话说这些天黄锦调动了临清卫三千人,还征调了三万的民夫日夜抢修黄河大堤,终于在第五天把缺堤给合拢了,可是失踪的萧淮和徐晋还没杳无音讯。

可以肯定的是,萧淮和徐晋都遭遇了洪水,因为黄锦已经找到了一部分活着的锦衣卫,很不幸,他们证实萧淮和徐晋确被洪水冲走了,估计生还的可能渺茫。

黄锦此人只是中人之姿,如今萧淮和徐晋两个拿主意的一同出了意外,他便彻底乱了方寸,都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了,现在正纠结着要不要八百里加急报往京师,因为他担心会被问责啊。

尽管黄河缺堤是自然灾害,但萧淮是文官集团的代表,而徐晋又是皇上的心腹兼姐夫,黄锦自然害怕最后被两方当作出气筒。

黄锦在大堂内来回踱了一会步,最后咬了咬牙,从怀中取出昨晚写好的奏本交给一名锦衣卫,命他送去驿站八百里加急报往京师。

正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事情已经发生了六天,根本没办法再隐瞒了,若是两名钦差遇难的消息经其他渠道传到朝堂,那他黄锦怕是更要罪加一等了,至少一个隐瞒不报的罪名肯定跑不掉。

黄锦刚安排完锦衣卫送奏本,一名衙役便急急忙跑进了来禀报道:“黄公公,外面来了一位公公,指名……指名让黄公公出门迎接。”

黄锦正是心情不好,闻言不由勃然怒之,破口骂道:“野狗x的,人来,把外面那不知死活的狗东西……”

黄锦本来要喝令锦衣卫把人抓进来,但转念一想,对方明知自己是奉旨钦差还敢如此托大,恐怕是有些来头,于是改口道:“走,本公公倒是要瞧瞧什么人胆敢如此嚣张。”

黄锦带着几十名锦衣杀气腾腾地来到县衙大门前,结果一出门便见到刀枪林立的阵势,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哎哟,黄公公别来无恙?咱家不请自来,还望不要见怪呀!”一名身穿玄色盘领长衫,头戴纱冠的老太监笑容满脸地行了出来,几十名膀大腰圆的带刀番子簇拥在身后。

黄锦愕了一下,脱口道:“罗公公!”

眼前这位罗公公正是山东省的镇守太监罗祥,年约五十许岁,今年五月份他才入京参拜过新君嘉靖帝,还专门拜访了黄锦这位皇帝身边的“红人”,当然也送上了一份价值不菲的“见面礼”。

镇守太监又名镇守中官。本来“镇守”只是武官的职衔,乃总镇一方的军事长官,一般只能由总兵充任。然而永乐元年,朱棣却开了太监出镇的先河,在派遣镇守将领的同时,还派出了太监随行,而且还赐给太监公侯服,位居诸将之上,负责监督诸将。

结果,后来朱棣的儿子,也就是仁宗朱高炽,干脆直接派太监作为镇守,负责统领一镇(省)的军队,于是便有了“镇守太监”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