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钦差副使

明王首辅 陈证道 2698 字 9个月前

嘉靖帝当天便连下数道圣旨,敦促地方官抢修河堤,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安定民心,掩埋尸体,以免发生民变和瘟疫。另外,着令内阁立即选派钦差前往灾区督办赈灾事宜,同时彻查地方常平仓有无亏空。

七月初八下午,文华殿附近的内阁,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四老均到齐了,此外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均到场。

这是朝臣的最高级别会议,几乎所有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都到齐了,目的就是推举督办赈灾事宜的钦差。

经过约莫半小时的商议,大家最终决定推举都察院副都御史萧淮担任钦差正使。

既然钦差正使有了,接下来便是讨论副使的人选,正当大家各抒己见时,一直沉默的首辅杨廷和淡道:“钦差副使便由翰林修撰徐晋担任吧!”

此言一出,四周顿时鸦雀无声,静默了片刻,礼部尚书毛澄首先道:“本官附议!”

“本官附议!”户部尚书杨潭立即跟进。

紧接着三辅毛纪,还有四辅蒋冕也表示同意,次辅梁储暗叹了口气,随即也表示附议,就当致仕之前再助老搭当一臂之力吧!

内阁四老,再加上两名六部尚书,这份量已经足够了,其他人再反对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于是都纷纷表示同意。

杨廷和见状点头道:“既然大家没意见,那本官便拟旨,任命副都御史萧淮为钦差正使,翰林修撰徐晋为钦差副使。”

在场一众大臣均神色各异,都是官场老狐狸了,又岂会瞧不出杨阁老“垂青”徐晋的原因,无非是寻个由头把他调出京罢了。

听说皇上经常未服出宫跑去见徐晋,而且观政进士张璁那封《大礼疏》之所以能绕过内阁,直接送到皇上的手中,估计也是徐晋暗中帮的忙。

而现在正是逼使皇上接受内阁提议的节骨眼,杨阁老显然不想节外生枝,所以趁机把徐晋这根“搅屎棍”调出京去。负责赈灾事宜,没有几个月时间绝对回不来。

徐晋看着一脸憋屈,神色疲惫,连眼圈都有点发黑的小皇帝,不禁暗叹,这十三岁的小子在群臣的压力下能撑到现在,可见性子不是一般的倔,试探道:“皇上,你真的不能接受杨阁老他们的提议?”

朱厚熜脸色一黑道:“当然,父母怎么可以乱认的,徐晋,难道连你也要劝朕认孝宗为父?”

徐晋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皇上,咱们到书房聊吧。”

朱厚熜疑惑地跟着徐晋来到书房,徐晋从书案上取了张璁那本《大礼疏》交给前者,若有深意地道:“皇上,做任事都要把握好尺度,当心过犹不及!”

朱厚熜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打开奏本一看,顿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一口气读完后,高兴得眉飞色舞,激动地道:“太好了,有了这份奏本,朕和父亲便得以保存了,徐晋,倒不枉朕这么信任你!”

徐晋轻咳一声道:“皇上,这封奏本是观政进士张璁的,臣只是代为转交而已。”

朱厚熜这才发现奏本的署名是张璁,轻擂了徐晋肩头一拳,笑骂道:“你大爷的不早说,哈哈,朝中有这样的人才朕竟然没发现,不过现在也不迟。此疏妙极呀!”

朱厚熜这段时间天天被群臣“狂轰滥炸”,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这时突然得了这份《大礼疏》,简直如获至宝,又待了片刻便匆匆离开了,估计是准备在后天的大朝会上放一个威力巨大的“核弹”了。

看着兴冲冲地离开的小皇帝,徐晋不由苦笑,今天拿到张璁的《大礼疏》后,他还犹豫要不要递上去,但刚才看到朱厚熜那无助的样子,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还是将奏本交给了出去。

可以预料,七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有一场“龙争虎斗”,嘉靖朝持续十几年的“大礼议”之争即将拉开序幕。

轰隆隆……

一声闷雷横过长空,入夜后的京城竟下起了滂沱大雨,狂风雷电交加,而此时的黄河中下游,河南、山东一带亦是阴雨连绵,而且已经持续几天了。

大明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一,大朝会,嘉靖帝朱厚熜命司礼监秉笔太监毕云,当庭诵读观正进士张璁的《大礼疏》,并下旨要求为父亲兴献王在京立一座庙宇,此举瞬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越演越烈,震荡整个朝堂。

之前的朝堂上,廷臣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内阁首辅杨廷和,但张璁这份《大礼疏》一出,本来铁板一块的廷臣便开始出现分裂了,首先倒戈的是礼部左侍郎王瓒,他明确表示支持张璁,紧接着有更多的大臣跟风倒戈,其中不乏朝中的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