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既然这条路是最适合进兵的,那么敌人肯定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关彝的计划中,在斜谷的出口处,应该是有敌人驻军的,估计要打一场。而且关彝也做好了久攻不能克的思想准备。
可是四万大军和两万民夫在褒斜道提心吊胆的走了九天,打先锋的赵毅非常兴奋的派了传令兵通报:斜谷出口处是有一座军寨,但守军不足五百人。前锋三千人的大队出现在其视线后,敌人已经迅速遁走。目前前锋部队全部进入五丈原并开始安营扎寨!
“嘶司马望不是庸将啊。怎么会这么大意?!不管了,全军加快行军速度,迅速进入五丈原,然后全部展开!”
“诺!”
那么,此时的司马望在干什么呢?哎,子初公这会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整个关中兵团六万人,听起来很多,但用起来就有些不够。
长安,毕竟是西汉帝国的帝都,是一座超级大城。如此巨型的城市,在它的周边安置三万军队已经是少得不能再少了。
潼关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司马望派出征西将军府参军王韬率领一万人长期驻守在这里。
长安北部的抚夷护军部,是内迁的氐人、羌人、鲜卑人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设个军部就完了,肯定得有兵,而且是足够的兵力进行震慑。所以这里也是一万人。
此外就是峣关那里有三千人,子午谷、褒斜道等秦岭六道都要分兵把守。当然,司马望不是庸将,不会把剩下的七千人平均分配在各个谷口。最重要的斜谷谷口,一开初他布置的军队可是足足有五千人。
可是一方面是司马望出镇关中已经四年多了,关彝在益州一直很安静。另一方面则是:长安北部的北地郡,那些鲜卑人又开始不老实了!
东汉时代的北地郡,是一个地域面积极为辽阔的大郡。可是从黄巾之乱起,一方面是汉人忙着打内战,对边境地区的管理确实少了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小冰河气候越来越明显,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的开始内迁。所以到了曹魏中后期,原来幅员辽阔的北地郡,其地域面积已经缩水了七成!
而就是这剩下的三成里,汉民的人口比例仍然不占优势。在这里占据优势的,是鲜卑的秃发部。
所谓秃发,就是拓跋。这支部族后来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南凉。而与他们同源的拓跋部,后来建立了“终于没有堕落为第十七国”的北魏。
在关彝所处的这个时代,秃发部已经是一个人口繁盛,分支众多的大型鲜卑内迁部落。其游牧的范围,涉及到雍州、凉州乃至尚未纳入中原版图的青海等地。整个部族的人口不下十万。牲畜更是拥有数百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