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坐苏轼面前的桌子上,盘着小腿,却也是开始发愁起来。
旱情好不好解决?自然不是太难。高球看了那么多的电视剧、小说什么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宋一朝有过区域性的大旱灾,倒是因为太过富裕,导致人口过多,最后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情况居多。相比于后人称赞的所谓‘康乾盛世’,有宋一朝的百姓其实基本都可以说是活在了盛世。
再说疏浚运河的事情,更是简单至极,只要朝廷拨下点钱财,那么只要就地募集民工,别说是疏浚运河,就是再挖出来一条运河,也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可现在摆在高球,不是,摆在苏轼面前的问题是,西湖出了问题,一旦出现了旱情,那么想要靠西湖来缓解旱情根本就做不到。另一方面,旱情不好评估,但是百姓已经开始离开原籍,想要疏浚运河、清理西湖封田根本无法在附近召集到足够的百姓。
想来想去,高球也只想到了一个办法,“先生,既然两件事情加起来难办,那为什么不一件一件处理呢?先生您又不是在这杭州只待半年数月的,先把可能出现的旱情解决了不就行了?西湖就在那里,等旱情解决了再说也不迟啊!”
“也只能这样了!”
苏轼捋着自己的胡须,也是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因此高球给出的意见,确实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先确定旱情,然后上报朝廷,待旱情结束之后,召集百姓疏浚西湖运河,清理西湖封田!如果处理的好的话,那么这一次的事情不仅不会造成麻烦,反而可能更加方便苏轼处理政事。
心中有了对策,苏轼自然是轻松了很多,扫了一眼堂下的人,朗声说道:“行了,这件事情先交给吴押司去处理,今天就不多多说了,谁还有事就一并报上来,不过……是谁的事情,谁自己来说!”
目光在其中一个人的身上多停留了一阵,紧跟着苏轼又环视起来。
不多时,站起了一个人来,拱手之后,开口说道:“知州大人,临安城往年的刑狱案件,您看您是不是复查一遍?”
“哦!是楚大人啊!这件事情倒也不着急,往年的案件都有王通判处理,又有你这个勾押官在,想来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旱情的事情,这些不太着急的事情就先往后推推吧!”
事情总是分个轻重缓急,就算牢狱之中有个把冤枉的,也没有必要急在一时,所以苏轼根本就没有理这个姓楚的勾押官的茬。
在苏轼说完之后,又一个人站了起来,照例拱手行李,然后开口说道:“知州大人,此前数年的盐铁、度支、户籍,您看……”
“我不是说了嘛!这些事情暂且都不着急,至于说户籍的事情,你先配合着吴押司处理下那些背井离乡的百姓,别的,冯大人你就先别那么着急了,行吗?”
虽然苏轼最后是个问句,但是却一点询问这个冯大人的意思都没有,相反,他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咳咳!那个,知州大人,他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