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孙皇后殡天后,李世民一直都没有上朝,连奏章都无心批阅,整日站在太极宫中朝着长孙皇后陵墓方向眺望,虽然根本看不到,但他还是要朝着那个方向看,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反正肯定跟长孙皇后有关。
不得不承认,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痴情非同一般,这也说明了李世民是个重情义的好男人,不过,可惜他是个皇帝,身为一个皇帝,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浪费自己的感情上,因为还有无数的军国大事需要他去处理,亿万子民仿若婴孩一般嗷嗷待哺,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现在因为长孙皇后的死而如此颓废,反而会引来朝臣的不满。
大臣们的忍耐是有限的,进入二月,便先后有三位御史上书请求李世民暂忍丧妻之痛,用心处理朝政,李世民未作回应,继续每日沉浸在忧伤之中,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二月中旬,门下侍中魏征上书,内容基本跟那些御史差不多,不过语气方面就强硬得多了,仿佛约好了似的,长孙无忌很房玄龄也在这时候开始上书规劝李世民,朝堂之上,许多人开始心浮气躁起来。
二月底,太子李承乾求见李世民,当面坦言劝谏,让他的父皇从悲伤中自拔,以江山社稷为重,反正就是说了一大堆大道理,儿子教训老子,很诡异的画面,倘若说没人教他这么做,打死李世民都不信。
其实李世民的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之所以会如此沉沦,是因为内疚,因为他知道,其实长孙皇后本来不用死的,都怪自己多事,改了李浩的药方,李浩虽然替他背锅了,但他却过不了这道坎。
这段日子里,他想了很多,他也伤感够了,他知道长孙皇后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定然不愿意看到自己如此颓废,既然自己身为一个皇帝,还是要以社稷为重。
三月初一,李世民再次临朝,两仪殿和甘露殿中也再次出现了他批阅奏章的忙碌身影。
三月十五的大朝会之上,太子李承乾上奏请李世民赦李浩之罪,如果是别人求情的话,没什么说服力,但李承乾不一样,他是太子,而且长孙皇后是他的生母,这反而显得他深明大义。
然而李承乾刚替李浩开脱,魏王李泰就跳出来反对,叫嚣着是李浩害死了长孙皇后,应该斩首示众,最轻也该抄家发配,于是两个人当庭争执起来,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虽说李承乾和李泰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对付,但如此当众争执还是第一次,而争执的起因竟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子-李浩。众大臣们这才发现,这李浩当真不简单,竟引得两个皇子在朝堂之上公然撕逼。
二人争执许久,吴王李恪忽然出列,为李浩求情,李承乾顿时就诧异了,他跟李恪交情一般,见面打个招呼都不带微笑的,他怎么会突然帮自己?以李承乾的智商,自然是想不出原因了,可一旁的长孙无忌却缓缓皱起了眉,他知道,看来已经有其他人开始注意到李浩的不平凡了,而指点李恪的人他也知道,肯定是权万纪。
三个皇子为了李浩起争执,这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说实话,李世民原本打算下个月就放李浩出来的,既然话题被三个儿子提起了,不如先问问朝臣,于是他便顺口问道:“既然太子吴王和魏王争议难决,那么诸卿不如说说,这李浩到底有没有罪?”
众人纷纷埋头,没人愿意主动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李世民太坏了,居然问李浩有没有罪,呵呵,没罪你关他做什么,谁敢说他没罪。
还是房玄龄厉害,只见他缓步出列,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李浩有罪。”
“哦?”李世民挑眉道,“房爱卿是认为这李浩该死了?”
“非也。”房玄龄摇头道,“李浩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死。”
果然是房玄龄,说话就是有技巧,李世民已经猜到他要说些什么了,不过他还是摊手道:“房卿仔细说说。”
“是。”房玄龄颔首道,“陛下,长孙皇后患气疾多年,早在三年之前,太医院便曾说过,皇后之气疾乃当世之顽疾,无药可医,太医们能做的只能是竭力压制,尽人事而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