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名弩兵开始紧张有序的调控了自己的位置,弩机上的望角一次次看准了上方的城墙。
“放!”
这次三千支弩箭终于不负众望的飞到了城墙之上,可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齐军纷纷在城墙上举起了圆形的盾牌。
圆形的木盾上开始不断的射入箭矢,可是有些灵活刁钻的箭矢却从圆盾只见的缝隙中飞了进去,将一些不幸的齐军射伤。
但这些箭矢仅仅只是迎面而来的,还有些弩箭射向了城池之内....
一次次的张弓,一次次的放箭,简单枯燥的动作终于结束。
一般来讲,弩兵只能发射十几支弩箭,因为再发射的话,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住。
蹶张弩是用身体的腰力配合大腿、小臂来发射的,一次发射太多,身体的韧带承受不住,而且对于战争毫无意义。
“今天似乎有些不寻常?”白起的心底隐隐猜测,肃穆的脸上满是庄重。
是的!确实有些于以往不同。
以往秦军攻城的时候,先利用投石机破坏城墙,然后再利用弩箭收割敌军,最后大军攻城。
而现在,左氏城墙损耗基本不大,即使是重若千钧的石块也对它毫无作用。
“换锐士强行破城!”白起沉语道。
在秦军,锐士百不存一,往往是历经百战的秦军才能挑选到秦军的锐士之中,他们和别的征发而来的秦军不同,每一个锐士都是秦国精心培养的甲兵。
这和魏武卒很是相似。
魏武卒的训练很艰苦和选拔标准非常挑剔,秦国的锐士也是这样,不过一旦成为锐士就能享受优厚待遇。
在魏国,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对于魏国,在伊阙之战之后,白起歼灭了十二万魏武卒之后,魏国几乎一蹶不振的原因,就是因为魏武卒的成本太大,而当时的魏国,因为少梁之战,河西之地尽失。
当年魏惠王和孟子谈论的《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魏惠王当年可以骄傲的和孟子谈论,如果河西发大水了,我就移民到河东,河东发大水了,我就移民到河西。
什么叫河西之地?
河西就是黄河以西,大家都知道黄河是呈几字形的,因为纬度原因,一旦冬天到了,黄河在北面的河流就会结冰,等到春天,那一面朝南的解冻了,但另一面朝北的还结着冰。
所以黄河水就会溢出来,这就是发大水。和后来的因为泥沙沉积形成的地上河不同,到了现代,每到结冰的时候,国家就会利用炸药炸冰,将黄河解冻,防止灾害。
貌似....扯远了。
河西之地就是关东,也就是八百里秦川最为富裕的地方,魏国失去了河西之地,势力衰弱,最终无力培养魏武卒,这也是战国后期,魏国一直被吊打的原因,当然更是没有出色的统帅。
只见秦军的方阵裂开了一个口子,从中走出了五百名秦军锐士,他们穿着黑色的甲胄,脸上也带着青铜面具,这是为了防止飞来的箭矢将其射伤。
在荀子的议兵篇中说道:“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士兵披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持戈配剑,操12石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
.......
左氏城中。
“将军,太子殿下和安平君回消息了。”齐军将领欣喜道。
“如何?何时增派援兵。”匡义脸色很是沉重,现在秦军已经攻打左氏三天了,齐军将士死亡惨重,短短三天,就已经死了五千多名士兵了,要知道左氏仅仅只有一万多名齐军。
如果陶邑方面再不派援兵,匡义不认为他能坚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