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短视之徒

为了弥补读者的怨念,避免被寄子弹,加里安的《第六囚牢》直接放出了一万多字的大章节,直接将剧情推向了众人欢呼的高潮。大家的好奇被勾勒起来,都想知道丘吉尔医生最后是接受额前叶切除手术还是与残暴的制度抗争到底?

加里安在最终的大结局之前留下了空白,就如同之前的《1984》一样,很多读者都想知道最终的结局如何抉择。也有忠实的粉丝试图自己填补上一个结局,然而却并不被人接受,大多数人认为非作者本人填写的结尾,都是狗尾续貂。

不过让绝大多数人震惊的还是,加里安的另外一篇报道,被许多人认为是回归之作的《德意志民族的崛起》报道之后,立刻在巴黎引起了轰动。

如果作者不是加里安,那么其他人看到标题的第一印象,肯定是认为某个想要喧哗取宠的家伙刻意写出的危言耸听之作——甚至会认为是法国陆军部想要哄抬军费的卑劣手段。

普通民众不过对这些报告一笑了之,毕竟此时的巴黎可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无限膨胀的自信让他们坚信,法兰西此时的国力远甚于第一帝国!

然而某些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和军人却从加里安的分析报告中看出了某些倪端,有些甚至与宫廷的外交报告中的内容一致。有人甚至认为加里安与宫廷来往密切,因为报告上引用的许多数据都是秘密不公开的。

这篇报告比起加里安的《1984》,引起的轰动更加强烈。甚至让他本人变成了舆论的中心点,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浮夸之作,所谓的德意志威胁论都不过是在抬举他个人罢了。而另外一些精英阶层却对这篇文章另眼相看,也在加里安这个人身上多投几分目光。

相反,龚古尔另外一篇关于《国际歌》的报告却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毕竟已经过去一个月,公众的注意力早已经转移到其他事件上了。

在家中著书立传的前七月王朝首相,奥尔良的领导人梯也尔也感到惊讶。不过他更多的是对文章的本身,因为他绝对不会相信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外省农民,能写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文章,说不定从一开始到现在,所谓的文学篇章都是另有其人在代笔。

要揭露一个骗局,只需要向骗子发起挑战。梅里美和圣勃夫都灰溜溜的滚回去,说明背后之人的确有点手段。

“看来要将他引出来,还是需要从加里安的背景下手啊。”

梯也尔看着手边的报纸,嘴角勾勒出一个笑容。之前圣勃夫并没有抓住重点,才会被反将一军。至于梅里美动用政府部门的关系试图打压加里安原本就站不住脚跟,梯也尔想要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将加里安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

他非常想知道,到底是谁躲在背后,指点这位农民的儿子,在巴黎掀起舆论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