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难度很大,毕竟没有先例。哪知,却办得很顺利。听说,这个奏章皇上批给政事堂商议,左相经煜堂同意:
陈判官才学深得两代先皇赞许,可惜英年早逝,孩子弱小,可以援引恩荫之例。
参知政事吴伯刚则反对:陈同甫还未到任即以离世,朝廷已有抚恤,即便活着,也未到恩荫子侄之品级。
几人观点不一,请太尉韩侂胄拍板,韩略作考虑之后说:
陈同甫此人见过两次,没有任何私交。当时朝廷给他的职差是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正七品,此人尽管有时言语刻薄,但一向思国忧民,算是一名正直之臣,可惜呀,还未上任,即暴病身亡。吴参政说得对,按例,其子还未到享有恩荫之例。不过叶漕司已经提出来了,况且陈家确实贫困,地方大臣都想到了,朝廷为啥不能广施恩泽、惠及子民,以显示皇恩浩荡呢,虽然没有先例,毕竟能状元及第的三年才能出一个,人才难得,可惜天不假年。
同知枢密院事张岩立即表态:
太尉之言极是,此举对陈家是雪中送炭,天下臣民定然称赞吾皇有爱民之心,安民有道。
于是,决定:陈用明任浙东总领所司马参军,从九品,陈用宁送国子监读书,并在扬州漕司任添差。
好呀,一下子解决两个,真是皇恩浩荡呀。
范祖亮等几名陈亮弟子商议,搜集老师生前留下的诗文,汇编成册,印制陈同甫文集。
此行还带来了陈用明的书信,还请将老师的诗词抄录下来。
看罢陈用明的信札,辛弃疾老泪纵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年的小娃娃如今长大成人,当门立户了,同甫老弟地下有知,当瞑目矣。同甫的书信和诗词我这里有一些,我让家僮誉写一份给你。
又让管家拿来一千贯交子,交给范祖亮:
贤侄呀,编辑文集是个辛苦事,有劳你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转交给你师娘。我再写封信给你带给她。
对于韩侂胄,辛弃疾有几面之缘,无什么特殊的交往,但从这件事上产生了好感。
送走范祖亮,辛弃疾陷入了沉思。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之人,待人做事从不设框框套套。出身不重要,实绩论英雄。
对于宗亲和外戚,他没什么成见,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些什么事。还有什么有出身和没出身的,他也不放在眼里。
年轻时,他曾参加过金国的科举,投奔大宋后,朝野上下,都盯着春闱大考。为此,他毫不介意,功名算什么,只要花上二三百吊钱,买上几本书,看上几天,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