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教 学 相 长

南园梦华 武义强 1578 字 9个月前

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

功业后来看。

似江左、风流谢安。

谈到这里,朱熹起身,让书僮研墨铺纸,提起一号羊毫,写下两幅字:夙兴夜寐,克己复礼。

墨干后,送给辛弃疾。

辛弃疾高兴道,“夫子的大字为天下一绝,夫子的教诲稼轩终生铭记,此乃一举双得。”

朱熹正襟危坐,“此言你我共勉。”

辛弃疾诚恳地企求:请夫子就给稼轩讲讲这个克己复礼。

朱熹道,此言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辛弃疾说,我的理解是这样。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意思说,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理合法。

朱熹点头称是,又细心引导: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好如人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之诸作用,进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辛弃疾悟道: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不仅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且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既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还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

朱熹微露笑意,表示赞同,又侃侃而谈: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仁就是人内心完美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而克己包含四层含意。一曰对象。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还可理解为,克己是专指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以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克己,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二曰本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就是“自省、自责、自讼”,曾子告诫我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三曰内容。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四曰关键。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则要求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因此,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