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盟再大,也不是抱成一团,当年东林复社都有反目成仇的,就说沈镐、董安国都是江南人,却还和自己一个阵营的,贾琮怎会惧怕他们。
此时他怪异的是,明明他给的是假钱,而且此书铺也有《江湖历览杜骗新书》,教人怎么认假钱,可这个金陵大都市有天生优越感的老板却认不出来?医不自治吗?
贾琮猜测的是,刘挺私下造假钱的人,太高明了。
要知道明朝的京城都是私钱泛滥,政府根本管不过来。
刘挺送的金银、私钱,贾琮没有一股脑儿拿去镇江钱庄,而是边走,边分批试探。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加深了解民间的金钱流通。
钱粮是贾琮的御史工作范围,同样也是他在积累、学习的经验,只有全面了解了,来日才能大展拳脚。
经济的一些常识,他还是知道的,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古代,仅仅靠政府粗暴地发行纸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大明宝钞一而再再而三地贬值,最终变成一堆废纸,就是明政府从上到下,都没有搞清楚市场经济的作用,包括银本位的确立,也是从排斥到不得不接受。
正思考着这些问题,旁边一个买书的书生,冷眼看了一会儿,淡淡提醒道:“大书铺虽然不卖了,一些小的书店,还是有贾御史的时文集的……他们可不关心这些……”
贾琮本不在意他,然而不经意看了一眼,只见此人圆脸白肤,约莫十六七的年纪,言行举止,颇有贵族习气,但是穿着寒酸了些,贾琮暗暗惊疑,此人太像贾宝玉了!
若非此人的服饰在否定,贾琮几乎不会怀疑,“阁下可是姓甄?”
甄宝玉神情气色都不大好,闻言迟疑一下,不答,眼神变幻不定。
贾琮笑笑,又看见他也怀揣了一本时文集,依稀可见露出来“贾山海”三字,“他怀了疑心,情有可原。”
看来金陵甄家被抄家之后,甄宝玉是性情大变了,并且改了纨绔公子的脾气,专心学习八股文、走科举之路。
在红学研究之中,尽管贾宝玉、甄宝玉处处相似,包括家世、名字、脾性、年龄等等,但是这两个人,最后的道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