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本盟子弟,以格物致知、修习技艺为要,为生民计,为功业计,不得在盟中随意贬低朝政。
二、不得在盟中收受贿赂,凡入盟者,必交押金以为公用钱财,此项钱财用来诗会举办、济危扶困,以及本盟之内有困难者,给予资助,互相团结,守望相顾,捐资多少,十两打底,上不封顶,交盟内子弟保管,再交人监督,盟主、副盟亦不得干涉。
三、凡背弃以上两条者,逐出本盟,所有子弟共唾之。
四、研磨时文以提携后辈,不拘童生秀才举人,凡考察合格者可入,格物致知以为民生,不拘东学西学,以经世致用为要。
……
二十八、诗会不定期举行。
二十九、以上为丁丑重订盟约,他日或可再修。”
最后是贾琮等几个盟人的签名、私人印章,与会者都观看了,堂内有四书五经、各科时文、东学西学、小说杂书、琴棋书画,几乎包罗万象,花瓶器物摆放都颇为讲究,不少人赞叹闹市之中,还有这种雅致的地方。
带帖而来的人,有读书人、官员等,其中官职最大的是户部尚书毕忠,官居一品,人们暗暗咋舌,此外还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东升、中书舍人秦钟,众人推毕忠、刘东升为首座,等他俩挥袖一喝酒,下面的人纷纷站起来喝了。
惯例行酒令一回,毕忠拱手道:“毕某人是河南开封人,中原水患,最痛心的是我,幸亏有贾山海挺身而出,今次过了上元节,回部院值班,贾山海还得出力才是。”
这是一般诗会,其实诗会只是掩盖的噱头,进来的人不可能没有向上爬、结交权贵的心思,只不过点到为止,没那么露骨罢了。
听这个意思,毕忠是想上奏把贾琮调往河南,且不说这事,拉拢了此人,九卿会推阁臣,就多了一分把握,贾琮道:“先生谬赞,当时上书并非晚辈一人,足见廷臣甚是关注国事民生,若是职责所在,在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毕忠摸摸胡须,笑笑,中原水患他最有发言权,户部国库作为后方调度,到时候皇帝问起,他有推荐人选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