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之南,三百里外,阴馆,雁门郡现治所。
雁门,几百年来,始终是匈奴南掠的必经之地,也是汉人抵御匈奴的前哨。
阴馆,位于雁门南端,北门是累水(氵累水),南面是沿夏屋、句注两山所建的长城。(夏屋、句注也叫雁门山,属于北岳恒山山脉。)
阴馆之南,再无险峻可守,突破此地,匈奴铁骑便可沿忻定、太原、临汾、运城这四个连成一串的盆地,直扑大汉腹地。
半个月了,阴馆守军统领杨延昭没有下过城墙,没有解过盔甲。
凌乱的须发,残破的战袍,战火洗礼的脸上,挂着连日不眠的疲惫。年仅二十二岁的杨延昭,看上去仿佛老了十几岁。
可是,一双虎目依然炯炯,嘴角,挂着永不屈服的骄傲,还有骨子里流淌的,杨门忠义的热血!
“七郎该回来了……”
眺望着城外数不尽的火堆。那是匈奴宿营的篝火。
匈奴南侵,雁门郡守郡尉不顾黎民百姓死活,携带家眷钱财南逃。
杨延昭只是郡尉属下一步卒统领,骨子里流淌的忠烈杨氏的热血,毅然留守阴馆,抵御匈奴。
随他一同留下的,还有雁门八百热血男儿。
令杨延昭欣慰的是,除了八百勇士和不愿离开故土的阴馆百姓,还有运送货物路过此地的太原郡富商乔中,主动留在阴馆,抵御匈奴。
乔中乃太原郡富豪,并州近半数商业贸易,都直接或间接与乔家有关。
乔中将商队携带的货物全部捐给守边官兵,更将护送商队的两百名精干家兵交给杨延昭指挥。
军资、家兵,无疑是雪中送炭。而更重要的,乔中的义举,极大地激发了守边将士的热血激情。
凭借高耸的城墙,不屈的意志,承载着家乡父老的期望,虽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守城勇士硬是击退了匈奴十余次进攻。
可是,阴馆守军也付出近半伤亡的代价。
这次南侵的匈奴,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十余次攻城未果,匈奴改变策略,改强行攻城为困守,凭借人数优势,将阴馆紧紧包围。每天,都会派出部分兵力攻城,目的是消耗守城汉军精力、给养,以及守城最重要的羽箭。
有乔家商队带来的物资,粮食暂时不成问题。
但是,羽箭几乎用光了,杨延昭已经下令禁止浪费羽箭,乔中组织人力,在城中拆卸砖瓦,运上城墙,供守城之用。
可是,越来越多的伤病减员,让杨延昭倍感焦虑。如果援兵再不赶到,即便匈奴不发起大规模攻城战,阴馆最多也只能坚持五日。
杨延昭谙熟兵法,对雁门各地官吏守军颇为了解。匈奴南侵之初,他就意识到,和阴馆成掎角之势的马邑守军,一定抵挡不住匈奴的攻击。而阴馆,最终将成为抵御匈奴的一座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