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没法子……

没法子?

林清河拧起眉头,有些不信。

这等事,堂堂内阁元辅说没法子?

见他们如此,宁则臣叹息一声,揉了揉眉心,有些疲惫道:“你们就不想一想,在那样的处境下,还能赢得孝名远播之人,怎会如此之蠢?此子虽年幼,但对借势之能,几达炉火纯青之境。清河,你们仔细想想,陛下为何推这样一小辈出任锦衣亲军指挥使?

是果真对这一天子亲军破罐子破摔,选择放任自流么?

糊涂!!”

这饱含怒气的高声斥骂,将林清河三人给骂懵了。

不是如此,还能是怎样?

自十三年前那场大变后,锦衣亲军至今都还藏在阴暗地里舔舐深可入骨的伤口。

虽然底层力士校尉渐渐补齐,却也只是添了些吃饭的饭桶罢。

上头百户官缺一批,四大千户更是一个都没有。

当年大变之后,残存的那个千户,第二年又让贞元勋臣撞见后随手杀了,尸体弃于路边,无人认领……

这样的局面,别说是一个黄口小儿,换做他们出面,都未必能打开局面。

那小儿又能如何?

宁则臣简直冷笑:“又能如何?今日他之所为,你们没看到么?还问又能如何……我告诉你们,只此一举,他不止立威,更会简在帝心!他虽因此得罪了文官,得罪了咱们新党,甚至说不定还会得罪四皇子,可是你们看着吧,哪个又能动他分毫!

‘锦衣亲军,乃天子亲军,奉天罚罪,以固皇统’,只这四言,你们凭什么动他?

凭什么?

记住了,本朝非前宋,不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之朝。

若非如此,你们以为新法能推行的下去?哼!”

……

古今名重平康坊。

平康坊位于长安东区第五坊,东邻东市,北与崇仁坊相邻,南邻宣阳坊,都是“要闹坊曲”。

因尚书省官署位于皇城东,于是附近诸坊就成为举子、选人和外省驻京官吏和各地进京人员的聚集地。

用后世的说法,地方各方镇的“驻京办事处”叫做进奏院。

崇仁坊内才有进奏院二十五个,而平康坊内,就有十五个。

驻京办的官员为穷酸京官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忒便利……

所以,平康坊内放眼望去,不是白衣宽袖的士子,就是身着员外服掩护的官员,要不就是富家公子贵门衙内。

还有就是龟公小厮跑堂们。

年复一年,人来人往,穿梭不息……

唯独,在平康坊内,这十多年来,从未见过军卒,更未见过锦衣力士。

贱役焉能入“贵地”?

寻常兵卒想入内,平康坊大门处的坊正都会带人阻拦下。

然而今日,当二十锦衣缇骑并二十面容骇人的兵卒,护着一年轻士子不疾不徐的进入平康坊时,大门口处的坊正只被一亲兵用独眼看了眼,就浑身僵在那里,动也不敢动一下。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行四十一骑,堂而皇之的进入坊中……

……

皇城午门内,东南侧。

大乾内阁所在。

作为执掌天下大权的内阁,自有一套消息体系。

当南厢锁子胡同的“惨案”传至上书房时,没过一柱香的功夫,内阁便也得到了消息。

登时引发轩然大波!

宁则臣、赵青山、林清河、吴琦川以及新晋的三位内阁大臣宋广先、娄成文、张云谷在得闻消息后,无不勃然大怒!

巡城御史虽只为七品小官,却隶属都察院,必是正经清白的科甲出身。

非二甲进士不得为之,清贵非常。

这等官员,内阁都无法置之于死地。

当初新旧两党打的正炽热时,宁则臣等新党魁首的裤子都快被那些隶属旧党一派的御史给扒光了。

最可恨的是,科道言官可以风闻言事,根本没影儿的事,也让他们造谣的漫天飞。

一时间宁则臣等人的形象,纵然是误国误民的李林甫杨国忠再生,都比之不过。

气的一众新党大员恨不得扒其皮嚼其骨,可那又能如何?

到头来他们执掌大权,一手遮天后,别说杀人了,连抓人入罪都不能。

谁敢以言入罪?最多流放出京,寻个地儿让他们依旧好端端的当外官去。

仅此而已。

刑不上大夫,这算是一种潜规则。

然而贾琮就敢当着那么多百姓的面,在没旨意的情况下,让锦衣亲军将一巡城御史押着游街,还直接下了诏狱。

这是要翻天啊!!

他以为,如今天下是何人的天下?

武夫的天下么?

错!

当今天下,是士大夫的天下!

凭借一次小战役,靠着祖宗余荫封了一个二等伯,就敢如此跋扈。

此人,当为天下贼也!

在内阁这样轻易都不会下结论做决定的地方,七个人中至少有四人,用唇枪舌剑将贾琮诛杀了千百回。

不过,这等大事最终还是要宁则臣来拍板……

两鬓霜白了许多的宁则臣,在经历过丧子之痛后,愈发清瘦也愈发内敛,城府极深,不动如山。

众人都明白,论对贾琮之恨意厌恶,无人能比得上这位……

想来这一回,这位内阁元辅,必将施雷霆手段,将那无知小儿打入十八层地狱。

当满朝大臣皆言可杀时,当朝野民声都言当杀时,他们就不信,谁还能护得住一个猖獗小儿!

宫里那位都不行……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原本面色震怒的宁则臣,这会儿却好似根本没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一样,开口所出之言,竟毫无关联:“台甫、广成、子孝,姑苏那边,新法依旧推不动么?一连换了三任知府,竟始终拿不下一大府来,究竟要等到何时才能行?还有华亭、青浦、姚城几县,到底何时能行?这几地江南最富之州府,始终难行新法。其他各地本已推行下去的新法,转眼间又动摇观望起来……

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可掉以轻心,以为大势已成。如果此时松懈,新法之势,必将前功尽弃矣!”

台甫、广成、子孝为新晋内阁大臣三人的表字,听闻宁则臣之言,三人登时不再去思量如何杀贾琮了,纷纷面起难色。

他们新入内阁,又都曾做过南省总督,所以宁则臣便将剩余几地的新法推行交到他们手上,算是分润点余功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