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谈判

我不是汉献帝 吴仲达 2684 字 9个月前

大汉咄咄逼人,此时虽为救灾暂止兵戈,可谁敢断言大汉的军队就不会在日后再次发起统一战争。

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唯一让诸葛亮等人可以努力的,就是尽量推迟这个统一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诸葛亮曾经想过以攻代守,在演义中他也是这么干的,只是眼下的诸葛亮并不能代表刘备做如此重大的决定,而且顾雍、审配也不可能陪着诸葛亮来干如此疯狂的事情。所以诸葛亮的提议只是提了一下便被搁置到了一边。

眼见自己的提议不被别人接受,诸葛亮便想听听顾雍跟审配的意见。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既然对方不认可自己的办法,那就听听他们有什么高见。

还别说,顾雍、审配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否定了诸葛亮的提议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意见。审配提议暗中煽动大汉境内对朝廷感到不满的人,好使朝廷自顾不暇。而顾雍则更是提议派人暗中刺杀几名朝中的重臣,好使朝廷人心惶惶。

可诸葛亮听来听去,发现顾雍、审配二人都没说到重点,不管是煽动对朝廷不满的势力还是刺杀朝中重臣,最关键的大汉核心人物,当今天子刘协,顾雍、审配都是提都没提。

要说可以令大汉陷入混乱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当今天子刘协出个意外。那样一来,朝廷群龙无首,自然也就无暇他顾,去找刘备、孙权、袁熙的麻烦。

一开始诸葛亮没想明白,但仔细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刘协不似以往那些高高在上的天子,他这个天子更接地气。虽然少了几分帝王的尊严,让人观之不似人君,可同样也让他拥有了更多的甘心为其去死的“死士”。

既然明知刺杀刘协的成功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自然也就没有提起的必要。不甘心的诸葛亮继续冥思苦想,顾雍、审配的提议留下备用,诸葛亮还是希望可以想出一个可以令刘协不得不小心应付的主意。

而诸葛亮不会想到,此时真正需要刘协小心应付的对象,已经不是此时还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是那些遍布大汉各地的世家大族。朝廷的科举,对大汉一朝自是有利,可对向来试图垄断权利上层分配权的世家大族来说,那就是催命符了。

荀彧的荀家,钟繇的钟家这类既得利益者对朝廷的科举之所以不抵触,并非他们深明大义,而是此时的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明白刘协要推行科举的决心。这才促使他们站在了刘协这边,以免成为刘协先下手对付的目标。

朝堂上的官职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占了别人就没位置。朝中有人好办事,本着这个朴素的动机,世家大族自然希望可以代代为官,世世显贵。九品中正制为何如此受世家推崇?关键就是这个制度符合世家的利益需求。不论能力,只看出身,只要你出身显宦之家,就算是个白痴也可以高人一等。可你要是出身下九流,那就完了,就算天纵奇才,那也是一辈子做人犬马的命。

刘协当然不会采纳九品中正制这个弊不大于利的制度,他来自后世,对九品中正制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比任何人都清楚。科举制虽也有利有弊,但却是利大于弊,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为朝堂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更可以避免朝堂被世家控制,让皇帝变成他人手中的傀儡。

诸葛亮等人并不清楚大汉如今推行的科举对后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觉得有了这个科举以后,朝廷能够更方便的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他们各家的处境也变得愈发艰难。

诸葛亮发起的这次聚会历时不长,也没谈出多少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想做鹤蚌相争里的鹤蚌,而是都想做那个得利的渔翁,可谁都不是傻子,又有谁肯替他人做嫁衣。为了让盟友过几天太平日子就自己去拉朝廷的仇恨。谁都不傻,自然也就没人会干傻事。

不过除了这件事三方没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三方倒是达成了意见一致,决定在接下来与朝廷的谈判中,三家步调一致,共进共退。

送走了顾雍跟审配,诸葛亮独自回到房中消化今日从顾雍、审配口中共享到的情报,收获最大的就是确定了此次朝廷派出来谈判的代表。对于郭嘉,诸葛亮仰慕已久,只是可惜一直无缘一见,今日虽然立场不同,但好歹可以见上一面。对于与郭嘉的会面,诸葛亮还挺期待。

……

话分两头

顾雍回到自己暂居的东院,才刚坐下准备喝点茶,看看书,就见随从匆匆走了进来,附在顾雍耳边轻声禀报道:“老爷,大都督来了。”

“啊?”顾雍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随从口中的大都督,江东只有一位,就是之前已经对外宣布是江东叛臣的周瑜。只不过周瑜水军大都督的身份在江东深入人心,随从一时忘记了改口。

“他来此作甚?去告诉他,不见。”顾雍考虑了片刻,吩咐随从道。

过了一会,随从去而复返,交给顾雍一件东西,轻声说道:“老爷,大都督走了,走之前让小的将此物交给老爷。顾雍闻言拿起随从双手奉上的玉佩,仔细一端详,脸色不由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