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可行的!
“圣上,奴才还有想法,不知当不当说。”周安又要进言。
“说!”女帝横了周安一眼,有些嗔怪,周安这么“客气”,还当不当说,有什么是他不敢说的?什么时候不让他说过?
“圣上,历史早已证明,武将转任文官,弊病极大,吴绪宽之所以能反,就是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担任过中州军大元帅,他若无兵权,若在军伍之中无那等影响力,也没有反的能力,一丝机会都不会有!而历史上所有造反者,无论是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他们或多或少,不是出任过武职,就是与武将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想说什么?”女帝追问。
很多时候,她讨厌周安的长篇大论,说话绕弯子。
比如刚刚,她险些以为,周安想要对李广山“卸磨杀驴”。
“奴才斗胆进言,请圣上下旨,禁止武职转任文职,只要是武将,那就一辈子都是武将,哪怕功劳再大,也不可再出任文官之职,不可主政地方,更不可入六部,入内阁,如此,便可彻底断绝下一个吴绪宽的出现……”周安一口气说完。
好建议!
至少周安这么觉得。
他是真心为这个王朝着想。
只不过,其实这个办法并不是他想出来的,在他前世历史上,就已经有了!
其实周安一直对东乾允许武将转任文官感到奇怪,这个世界的封建文明也持续数千年了,时间可不断,还没发现问题?还不解决?
这可能与此世界尚武,个人武力过高有关系,很多时候,个人武力都能解决军国大事,而因为习武者过多,使得很多读书人也是武者,读书人科举不顺,就去从军历练,想要曲线入朝。
军伍中常出人才,确实是有真本事。
这些都是周安的猜测。
“善!”女帝同意了,她已经被周安彻底说服,但紧接着她又皱眉,斜眼看周安道:“可如此,会不会让李尚书觉得,朕在针对他?”
说起来,李广山出任内阁首辅,本身就是有利有弊。
有利之处便是可以迅速稳定朝堂,让朝政早日走向正轨。
李广山是东乾军神,二十多年前他就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虽然归隐了二十年,名望声誉随着时间流逝失去了很多。
但这次,诛灭奸党之事上,李广山功劳极大,名望地位都已经恢复往昔,白江军是他收服的,川河军也是他收服的,虽然在其他方面,周安的功劳要远超过李广山,可李广山的功劳,都是实打实的“军功”!
他本身在军伍中就有不可撼动的根基。
隐退二十年复出,都可直接与吴绪宽抗衡,根基多强可想而知。
这样一个人,若再成了文官之首,文武皆听命于他,确实,女帝可以通过他迅速解决种种问题,回归稳定,甚至可以用他来抓贪官,肃清朝野,虽然必然遭受反扑,但李广山绝对扛得住。
可是!
弊端就是周安之前说的那些,任李广山为内阁首辅的弊端,甚至可能超过其带来的利益,尤其会对之后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
在这种山河动荡风雨飘摇时期,女帝若不能一言九鼎,被满朝文武,或者文官集团所制衡,那真的很可怕!
李广山“文治”的才能,究竟如何,是不好说的。
李广山若有吴绪宽的文治才能,还如此忠心,女帝“无为而治”都行,让李广山搞就完了!可这事儿,根本就不能赌,不能去赌李广山“执政能力”也那般出色,就以东乾现在的情况来说,是赌不起的,赌输了就完了!
啪嗒!
女帝手悬着很久都没动,一直在听周安说。
她终于放下了筷子。
“小安子,那你觉得,该给李尚书何等赏赐?”女帝再问道。
她动摇了。
几乎已经被周安说服!想想确实是够可怕的,女帝想要做什么,李广山却觉得她做得不对,于是反对她,满朝文武跟着反对她,那肯定就做不成了!
这种情况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