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小娘子多保重!”江水源装模作样地行了个礼,然后打量几眼太学门口的两颗大槐树,施施然走进太学。
进了太学,就看见中门处摆了张条案,一位宽衣博袖、头戴逍遥巾的中年人正坐在那里打盹,也不知他是有教师职业幻想的游客所扮,还是山庄里的工作人员。当下江水源轻轻咳嗽一声,那名中年人马上惊醒过来,赶紧扶了扶头上的逍遥巾,这才正色问道:“我乃太学博士,你是何人?来自何处?意欲何为?”
江水源想了想,貌似淮安府在北宋时属于淮南东路的楚州,像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就是自己的老乡,便拱手答道:“见过先生,我乃淮南东路楚州士子江水源,欲至太学就读,望先生收留!”
那人听江水源说“淮南东路”和“楚州”,忍不住多看了江水源几眼:“有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想进太学就读,那就要拿出点真本事来,通过本先生的考核才行。否则你以为太学馒头是那么好吃的?”
“有太学馒头?”江水源不禁眼前一亮。
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北宋的国子监和太学的食堂,会在三八课试日特别加餐,春、秋两季是炊饼,夏天是冷淘,冬天则是馒头,而馒头又最有名。据说元丰年间(注意,不是庆、丰年间),神宗皇帝非常关心教育,经常担心学生吃不饱,影响祖国的教育事业。某天他就突然叫人去学校食堂打份饭来自己尝尝,那天正好吃的是馒头。
说是馒头,其实北宋时候的馒头就是当今的包子,里头有肉馅。神宗皇帝尝过之后非常高兴:“吼啊,简直亦可赛艇。朕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的馒头就天下闻名,被世人称作“元丰包子”、“皇帝套餐”——呃,其实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太学馒头”。
东坡山庄知道在北宋的太学里有“太学馒头”,看来当初请宋史学者考证还真不是句空话。
那人再次深深地看了江水源一眼:“按照道理,进入太学应该考察士子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不过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都看不出来,我只好采用投状试艺的方式来考考你。来,你先背几句《孟子》给我听听,没准儿我一高兴就放你进去了。”
江水源二话没说便琅琅地背诵道:“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嗯?”那人眉毛挑了起来。
“嗯?!”江水源的眉毛也跟着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