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履带坦克

大清巨鳄 塞外流云 4352 字 9个月前

听的这话,易正行没吭声,他隐隐猜到老头子是在担心波斯湾和南非,确切的说是南非!不过,在他看来是完全是杞人忧天,英吉利在南非新败,而且败的极惨,完全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英吉利没有研制出可以抗衡的鱼雷之前,绝对不敢轻举妄动,至于德意志,虽说德意志陆军在欧洲称雄,但元奇新军也从无一败,在武器方面,德意志陆军也是相差甚远。

回到府邸,易知足才走进长乐书屋的院门,赵烈文、李鸿章二人就快步迎了上来,道:“大掌柜料事如神。”

易知足边走边道:“君士坦丁堡有消息了?”

“君士坦丁堡至巴格达的铁路已经定下来了,由德国人承建。”

易知足心里一沉,看来之前的判断果然没错,英国人不惜放弃在奥斯曼的利益以吸引德国人进入奥斯曼,以便共同抵御大清向两河流域扩张,英德联手,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进的房间,易正行径直道:“《柏林条约》,德意志帮着英吉利强迫俄国吐在奥斯曼的战果,这条铁路,会不会是英吉利投桃报李?”

易知足缓声道:“问题在于英德联手,德意志新近统一,强势崛起,正野心勃勃的想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英吉利则是刻意想遏制我国的发展,以削弱我国实力,若是有意用南非的殖民地进行交换,挑起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易正行道:“俾斯麦何等精明,岂会让英吉利当枪使?”

“有足够的利益,哪怕是明知被人当枪使,也会心甘情愿。”赵烈文接着道:“目前情况,南非不能乱,不如联合俄国,制造奥斯曼些危机,以免英德打南非的主意。”

“不可能。”易知足否定道:“俄国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被逼撤兵,随后又在柏林被逼吐出大部分战果,足以说明俄国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联合俄国,制造奥斯曼危机,只会是让欧洲各强国更为团结。”

“分化呢?”赵烈文道:“能不能利用法兰西制造英德两国矛盾,从而达到分化的目的。”

易知足点了支烟没吭声,这个想法是不错,但实施难度太大,目前这个情况下,法兰西必然是如履薄冰,不敢节外生枝,况且,大清离欧洲也实在是太远了。

见他不吭声,易正行试探着道:“能否大量吸纳德国投资,诸如修建铁路。”

“这是示弱。”易知足沉声道:“越是示弱,英吉利越会得寸进尺。”

赵烈文眼睛一亮,“大掌柜的意思是比狠?”

“不错!”易知足点头道:“英吉利敢打南非的主意,咱们就打印度!”顿了顿,他接着道:“孟加拉这些年也被石达开他们将本地的土著清理的差不多了,是时候直接纳入版图了!”

赵烈文接着道:“阿富汗呢?是否向喀布尔增兵?”

“暂时不必要。”易知足摆了摆手,“增兵孟加拉就足以警告英吉利了!”

犹豫了下,一直没吭声的李鸿章才道:“从英吉利拱手将巴格达铁路让给德国的情况来看,如果英吉利想打南非,必然是怂恿德国人打头阵,咱们不可能两线作战罢?”

听的这话,房间里顿时一静,真要是德国人率先在南非挑起战事,元奇出兵印度还真是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以元奇目前的财力,还真是没能力支撑两线作战。在座几人一时间都觉的有些棘手,英吉利他们可以威胁,德意志还真没有让他们威胁的地方,这几年经济危机,连两国的商贸都已是极度萎缩。

沉默了一阵,易知足很是光棍的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德意志要敢在南非挑衅,开战就是,英吉利不参战,德意志孤掌难鸣,撑了不了多久。”

杨士珍与宋鹤年乃是同窗好友,这些年来两人一直书信往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次前来肥城,既是考察肥城这个大农庄示范点,也顺带想考察泰安府城兴办厂矿的情况,这几年北方大旱,在元奇的鼓动和倡导下,各省的厂矿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争先恐后的冒出来,他也是心动不已。

他当即就顺着话头道:“芝仙兄所言甚是,发展工业已是当今之潮流。”

听他话里的意思有心办实业,宋鹤年不由的一笑,伸手礼让道:“数年不见,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来时就已经着人备下了借风宴,咱们先进城。”

两人上了马车,杨士珍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麦田不无感慨的道:“连续四年大旱,肥城还能见到如此丰收景象,实是不可思议。”

宋鹤年掏出盒香烟来递了一支过去,点上后,他才缓声道:“今年的旱情犹在前三年之上,听闻还要持续一年。”

还要持续一年?杨士珍惊讶的道:“来自元奇的消息?”

宋鹤年点了点头,“光绪二年,旱情初现,镇南王就预测这次大旱将会持续五年之久,瞧如今的情形,想来是不会错了。”

默然半晌,杨士珍才道:“难怪从一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移民,以工代赈工程也如此迅速的全面铺开,原来是早就预测到了,镇南王真神人!”

“没有元奇,这次大灾真是不敢想象。”宋鹤年轻声感慨道:“若是往昔,必然是饿殍遍地,千里无人烟。”

“若是往昔,如此大的灾荒,怕是早就天下大乱了,明末大乱,可不就是因为崇祯大旱。”杨士珍说着话头一转,“泰安可有官府收购田土的情况?”

“有!”宋鹤年干脆的道:“听说也是赈灾的措施之一,官府购买的田地将会长期租给佃户耕种,租子不到四成,好像是三七五。”

三七五?杨士珍一愣,即便欠租情况严重,正常年景的收租比例也在五成左右,再不济也不会低于四成,他迟疑着道:“这不是逼着大户减租?”

“朝廷能买多少田地?”宋鹤年不以为意的道:“无非是邀买民心的手段罢了,何必如此敏感,再说了,三七五也低不了多少不是。”

听的这话,杨士珍暗自腹诽,这等于是低了一成,对于他们这些挂千顷牌的大户来说,一年的损失可不是小数,不过转念想想也是,朝廷能买多少田地,无非是大灾之年稳定民心的一个手段,毕竟朝廷购地并未乘机压价,反而还高于市价二成左右与正常年景的地价差不多。

马车在光滑平整的泊油路面上快速的行驶,杨士珍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麦地里一台模样十分古怪,能够自行行走的机器给吸引住了,“那是收割机?”

“履带式小麦收割机。”宋鹤年解说道:“最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收割,脱粒一体,还处于研制试用阶段。”说着,他吩咐道:“停车——。”

瞧热闹看稀奇的人不少,收割机庞大的噪音也掩盖不住围观人群的议论,不论是当地的士绅百姓还是外地赶来参观的士绅,对于这台模样古怪,效率惊人的机器都是叹为观止。

看着收割机快速的收割,杨士珍一脸难以置信的神情,喃喃着道:“农业机械居然厉害如斯?这一天能够收割多少亩?”

宋鹤年不假思索的道:“从麦子露水干了开始收割,到晚上麦子上露水打止。一台机器大概能收割六十亩。”

杨士珍惊叹道:“一台收割机就相当于六十个年轻力壮的劳力!”

“这不算什么。”宋鹤年缓声道:“听闻元奇的农业厂正在研制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效率更高。”

杨士珍两眼紧紧的盯着那台收割机,“芝仙兄的农庄,有多少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