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1年,“3+小综合”初登js。小综合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将政史地综合在一张试卷上,后者综的是理化生。
2002年,“3+大综合”模式出台,“大综合”将政史地理化生6门学科综合为一张试卷。
可不可怕,等于要考九门学科。
对于出台这一方案的思路,js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解读为:“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同时还是创新的前提。”
仅仅推行一年后,“大综合”在“带给学生过于繁重负担”的舆论场中退出。
按照一般的逻辑,“大综合”失败后,会退回“小综合”,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方案又回归至原点“3+2”,不同的是“2”可在文理科之间交叉选择,因此又被称为“3+1+1”。
不过由于文、理不设限,这一方案呈现出的组合多达15种。
另外,每年各科目考试的难易系数难统一,各种组合之间很难把握一个统一的难度,致使此方案在实施第一年就颇受争议。
不过好歹不用考九科了,所以杭雨这一批考生算运气好的。
由于2005年新课改实施,再次调整的动议被搁置,这一方案得以延续,一直到2008年新高考方案出台。
“2008年高考方案”是专门针对2005年开始的高中新课改,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只有语、数、外的成绩计入总分;二是其他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划分,其中必修课的成绩作为填报志愿的门槛,选修课的成绩则作为填报各个批次大学的门槛。
受2008年高考方案的影响,2010年,不少高三新学生纷纷把化学改成文科的地理或生物。
物理是选理科学生的必选,因为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虽然从长远就业来看,物理配地理可能不利于发展,但是毕竟高考成绩是最现实的,避免不了趋利意识。
这种趋利意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江苏省陷入文理比例失调困境。
2009年的10个理化班降至5个班,在nj市第十三中学,5个理化班中有两个班的学生选测科目由物理、化学变为了物理、地理,原因是同学们对于化学心存顾虑。
同年,万人,从全省考生报考情况看,除去体育艺术类考生,万人,万人,其比例接近1:1,而往年的报考和招生计划中,文理比例均为1:2。
明明是高考制度不行,js省教育厅厅长沈某却公开批评部分地区:中学由于在选科引导上存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上线率的现象,导致文理生源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高校人才选拔。
考生们纷纷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老师们纷纷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家长们纷纷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其实js省的高考改革,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是上面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广大群众的根本需求。
广大群众的根本需求是什么?除了学习知识外,最重要的是高考是一个公平的上升通道。高考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提升学生素质,而是给广大学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忽视广大群众的根本诉求,片面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自然得不到支持。
“这明显是脱离实际的改革方案,现在还没有改吗?”杭雨听完刘盛建的解释后,顿时皱起眉头。
“暂时还没有改动的文件下发,我估计还要坚持几年看看效果。而且改动太频繁,本省教育厅的颜面尽失,上面下面都不好看。”刘盛建说道。
因为跟杭雨很熟,所以刘盛建对他说了一些不方便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