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六章 崛起的袁绍

韩馥未作多想,回答起来:“我不如。”

“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氏怎么样?”

韩馥又答:“我不如。”

“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氏又当如何呢?”

韩馥再次摇头:“还是不如。”

接连提了几个问题,荀谌这才说道:“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氏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

“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

“然——”

荀谌话锋一转,如是替韩馥出谋划策起来:“袁氏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

“那时,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的地位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疑惑!”

韩馥这个人吧,生性怯懦,缺少主见,荀谌这么一说,他也就准备同意了。

“使君莫要听信小人之言!”

此时,堂外传来一声怒喝,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以及骑都尉沮授四人,走进了堂中。

四人望向荀谌、高干,目光里充满憎恨。

骑都尉沮授更是向韩馥拱手说道:“使君,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您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我们凭什么要把冀州让给他?”

韩馥却听不进去,反倒无奈地告诉他们:“我是袁家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让贤,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加以责备呢!”

这番话把几人给气得不行,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忙忙的驰兵东下,率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

然则韩馥这时候完全是没了斗志,否了他们请求,然后搬出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到袁绍手中。

自此,袁绍不费一兵一卒,便成为了新的冀州之主。

冀州,渤海郡。

袁绍作为一郡之守,近些时日却是颇为惆怅。

遥想当初,讨董之时意气风发,袁绍被众诸侯推为盟主,天下士人无不仰慕其名。

只可惜,数十万大军最后,含恨虎牢。

讨董失败之后,关东牧守们为扩充个人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彼此攻伐。

冀州牧韩馥见此情形,唯恐袁绍坐大,暗中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

韩馥虽为袁家故吏,此时的职位却是袁绍的顶头上司。

“唉……”

念及此处,袁绍怅然叹了口气。

幕僚审配见了,不由问道:“主公何故叹息?”

审配因不得志于韩馥,而归于袁绍。

袁绍对审配很是器重,遂将韩馥克扣粮草、军饷的事情,全都同审配说了。

审配听完,捋须应道:“昔日主公问我,大事如果不顺,何地可以以之为据守?我答曰:‘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

袁绍记得这话,这是他当初考校审配的问题。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此时,正是天赐之良机!”

审配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袁绍攻取冀州。

袁绍的志向当然不满足于区区一个渤海小郡,他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垂涎已久。

只是他性情优柔寡断,迟迟难下决策,心中亦是颇为担忧,韩馥作为冀州牧,手中的兵力远非袁绍可比。

“冀州兵强,我军饥乏,如果攻打不下来,我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袁绍有些英雄气短的说着。

审配却不以为然,他素来是个极有主见的人物,当即给袁绍出起了主意:“主公,韩馥不过是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我们再趁机派出能言善辩之人,去和韩馥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