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这一番问询,令得众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确,荀彧不说,他们还没注意到皇甫嵩以军中缺乏火油守城,下令全城搜集火油等易燃物,却根本不用那些火油的事情,这实在有些自相矛盾了。
很快,有人问道:“文若既知,直说便可!”
“此事易知尔,皇甫中郎欲夜袭,以火攻蛾贼!”荀彧正声回道:“彭脱所部蛾贼,依草结营,乃兵家大忌,此时已至夏暑,若以火攻,则贼必溃也!”
众人一惊,随即恍然,不过又有人道:“既如此,这几日,皆有大风吹作,为何皇甫中郎拖至今日?”
“无它,缺精骑尔!精骑一至,为防天有不测,无风可依,自当从速夜袭贼营。”
“精骑在何地?”
“伏平寇处也!”
……
随着荀彧一番解释,众人终是明白了皇甫嵩的想法,的确,如果真如荀彧所说,那么汉军的确需要精骑,而皇甫嵩军中的那千余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显然都不够去冲破黄巾蛾贼大营,从而放火的。
从古至今,用骑兵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不少,但多是集中在己方骑兵精锐的情况下,而所谓精锐,自然是从马匹到兵员素质,和作战装备都精良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原本皇甫嵩麾下的那一千余骑,是达不到这标准的。
这也是皇甫嵩在伏泉麾下兵马进城,就连忙安排作战的原因,实在是这几天连续起风,皇甫嵩可不敢保证,休息几日后,还能有这样的好天气,只能立即召集诸将,下令作战。
至于刚才讨论对策时,皇甫嵩等人让城内诸将商谈对策,除了是为了迷惑众人,担心消息走漏外,也是希望看看有没有人会想到更好的计策。不过,很显然,那些文武将领所提计策,没有令二人满意的,可能是他们的智谋只有如此,也有可能,有智谋者,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展露才华。
其实,火攻之计,皇甫嵩早有准备,这是某日夜里,他巡视西华县城,见到城外黄巾蛾贼营地而偶然想到的计策。
时乃夏日,烈日炎炎,那些黄巾蛾贼皆怕酷暑,所以都选择西华县城外,阴凉潮湿之地,扎营歇息。这些地方,多是野草丛生之地,而黄巾蛾贼本就多为流民,除太平道忠实信徒外,向来不守军纪,无有法度,更不知兵家大忌,依草结营。
当然,这里面,除了那些流民以外,就是渠帅彭脱,也不知依草结营的危害。虽然他为防止汉军火攻,小心谨慎的命令麾下兵卒,将西华县城外的树木,砍伐一空,命人全部拿去制造攻城器械去了,但是对于那城外漫山遍野的野草,却是未多加注意,没有令人除去,从而留下了祸根,让皇甫嵩寻得良机。
不过,恐怕就是彭脱严令,估计也不可能把那些野草除去,终究这些黄巾蛾贼,和纪律严明,受到严格训练的正规军队有所差距。
却说官署之外,荀氏族人在听荀彧讲解,明白了皇甫嵩所思,而在另一边,伏泉也是在戏志才、徐福二人的讲解下,明白了皇甫嵩的用意。
闻讯之后,相对于自己身边,一众摩拳擦掌,准备夜袭黄巾蛾贼营地,建功立业的将领,伏泉脸色却是有所古怪,暗道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己断了原本皇甫嵩在长社的火攻大功,却让他在西华在复制一遍他历史上该有的功劳吗?
是夜,皇甫嵩的临时官署里,济济一堂,大汉平定豫州黄巾蛾贼的主力汉军文武将帅,皆汇集于此,商讨如何平定西华县城外,彭脱所集结汝南、陈国二地的二十余万黄巾蛾贼。
也就在此时,伏泉却是望到了那“慈明无双”的荀爽,其人正在大堂一处,又荀氏宗族一干年轻人陪伴,倒是显眼异常,其人看着年约五十左右,两鬓斑白。
不过,主动上前交谈一番,其人与伏泉所想的和他伯父伏完那样,克己守礼,古板固执的大儒倒是有些不同。荀爽的言谈举止虽然严格恪守礼仪,但不让人觉得刻意,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声音清柔,言谈温和,这番模样倒是和许劭对他的“慈明外朗”的评价无异,只是伏泉却觉得他说话之间却是透着一股小心谨慎。
想来荀爽这样,大概是这些年里一直隐瞒身份,不敢轻易示人,在外逃遁的缘故。据说其是党锢解除后,冒着被黄巾蛾贼侵犯的危险,思乡心切回家的。
好在荀爽一路还算安全,虽说路上遇到几股黄巾蛾贼,但是其逃亡返家,身无多少财物,而且又自报身份,黄巾蛾贼闻其乃豫州逃亡大儒,皆不敢侵犯,礼送其离开。伏泉听闻于此,暗道大概皇甫嵩也是知道这些消息,才会特招荀爽前来相助吧,不过这样也好,倒是让自己提前结识了荀彧等人,否则,再让他等到平定黄巾大乱的战事去登门拜访,估计也不知道还要花费他多久。
随着一阵皮靴踏地的声音传来,皇甫嵩、朱儁二人带领自己麾下兵将前来,众人见此,纷纷噤声,归于本位。
伏泉自己也快步跟到皇甫嵩身旁,与朱儁一起,在皇甫嵩左右。虽说他和皇甫嵩不同归属,相反他的地位还应该高他许多,但是此番朝廷指定的平定黄巾大乱的主将是皇甫嵩,这也由不得伏泉遵守汉军军中的尊卑铁律。
堂内众人一番见礼,随后皇甫嵩、朱儁、伏泉三名朝廷指定的平乱大将,按照主次,坐到堂上,开始了此番军事会议的探讨。
“蛾贼渠帅彭脱合汝南、陈国二地二十余万众,军势甚大,西华城内汉军多久不习战,若欲胜之,甚难矣!”大堂之上,朱儁率先说出如今情势事情,并且摇头叹道:“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话语落下,骑都尉曹操便出声喝道:“纵蛾贼百万,吾等唯死战尔,有何惧哉!”
此话一出,堂内气氛却是一震,像是开出了话题一样,各部文武都相互思索,讨论对策,不过敢出言皇甫嵩、朱儁二人,自己所想对策者,实在寥寥,而其对策被堂内文武和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所采纳的也是一个也没有。
看着堂内一众人等,都皱眉苦思,看似讨论,却毫无对策的样子,伏泉不由摇头,此刻大汉如今“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形势已然明了,这些久未习战的汉军将领,军事素质还是差了些,怪不得后来被董卓这一支关西凉州军给完败了。
当然,看到曹操在大堂内振声大喝,一脸坚毅决然之色,伏泉眼中也不由出现一丝诧异,心道无论后来曹操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依旧是那个想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志向青年而已。他一心想为大汉建功立业,可是没想到,历史却给他开了好大一个玩笑,最后让他成了魏之开国雄主,人生际遇,殊是离奇。
堂内诸将皆未有合适对策,皇甫嵩见此,出声打断众人道:“今伏平寇来援,正当其时,吾有一计,破贼易耳!”
众人闻声皆闭嘴,带着疑惑目光,望向堂上的皇甫嵩,暗道其有何计策。
皇甫嵩望着众人目光,却并未多说,只命令诸将今夜整顿兵马,安排兵卒休息,待三更随其出兵。众人虽不解其意,但皇甫嵩身为主将,又知兵事,自不会无理取闹,只能听令,待此番讨论结束,去安排各自兵马。
临走之时,皇甫嵩叫住伏泉,嘱托道:“流川初来,人马皆乏,便令出战,嵩甚愧之,然今日天时已至,望流川倾力助之!”
伏泉听后诧异,按皇甫嵩这话,今夜自己会是重要因素,随即问道:“不知中郎何意?”
“时机未至,不可泄矣,出战之时,流川自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