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自己这一世是出身在吃人的那一类的,否则,如果没有出身,恐怕就算自己有天之骄子的才学,也得等那些党人大佬们坐镇天下,才能有他伏泉投靠明主,从此发迹的时候吧?
满堂数十人,除了阳翟职位不低,有资格入宴会的官吏兵将外,其余多褒衣博带,鸿儒硕学,皆阳翟士族之名士。
经过阴修介绍,伏泉也是认识了不少他前世便听闻过的阳翟的才俊,如阳翟郭氏的计吏郭图郭公则,辛氏的辛评、辛毗两兄弟,还有其他稍小豪强小族出身的司马徽、赵俨、繁钦、枣祗等人。
阳翟郭氏和辛氏,都是郡中大姓、一县冠族,以诗书传家,两家的年轻一辈多为正统的儒生,如郭图、辛评、辛毗皆是如此。
辛氏兄弟中的长兄辛评,伏泉业已见过,待见其弟,谈吐之间,顿觉得其兄弟二人能在颍川得名,果真才学不凡。至于辛毗能入“颍川四俊”之名,在伏泉看来,应该是和他先前所想一致,这里面吹捧的嫌疑十分大。
至于郭图,此人也是才学颇佳,而像司马徽等人,伏泉也是一一询问,司马徽就不多说了,可是后来为诸葛亮、庞统打广告造势的奇才,其和南阳名士宋忠宋仲子其名,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也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传闻其为人清高拔俗,和其商谈,伏泉也能感觉出其学识广博,真是道学、奇门、兵法、经学等无不精通。
当然,现在还没到后来,司马徽那“水镜先生”的称呼还没到来,有那么一瞬间,伏泉想着要不要现在撺掇这家伙办一个私学,然后提前把自己家乡那应该才几岁的家伙找来,让这位汉末名师好好教导?嗯……奇才正太,提前养成,似乎倒也不错,看来有机会得去一趟徐州了。
这几人都是伏泉熟悉之人,纵然他们对于伏泉这外戚有所抵触,但在伏泉的百般厚皮脸的询问下,又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和伏泉相谈几句,但话语之中,伏泉觉得明显不甚热情。而像赵俨、繁钦、枣祗等人,伏泉对他们认识不多,而他们大概也是出身小族,加之对伏泉这外戚也不太感冒,所以只是简单客套一番,倒是让伏泉觉得好生没趣。
看这些人模样,估计若不是阴修是颍川太守,恐怕这群士族也不会对那位外戚有所感冒,恐怕外戚之中,只有像马融或者自己伯父伏完这样的大儒外戚,才会让他们热情相待吧。
不过,就算如此,伏泉也是有所收获,毕竟,从辛评等人的言谈中,伏泉便已对颍川人才的实力大概了解了不少,和先前与钟繇对话所想的一样,这颍川郡真是一个人才库。
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摘选自《三国志》
战事已完,阳翟县城外,除了少数黄巾蛾贼大战之时逃窜,其余或死或降。颍川郡内黄巾自此以后,除了少数黄巾蛾贼余孽,还在郡内各地作乱外,可以说再无大患。
一番清点,此战伏泉麾下汉军死伤千余,杀敌两万余,俘虏约有四万多,其中多为老弱妇孺。至于死伤的汉军兵卒,其中多是作为主力冲锋袭营的骑兵,三百余骑士阵亡,五百余骑轻重伤不一,也算是损失惨重。
命各部安置伤卒,管控俘虏后,伏泉便与前来会师的,阳翟县城内的援军首领会面。
只见,一个头戴儒冠,身披软甲的青年,带着几名兵卒,在被派去接任钟繇引领下,慢步走来,看到在汉军众将包围的伏泉后,便在钟繇示意下行礼道:“阳翟辛仲治,见过伏巴郡。”
“辛仲治?”伏泉反问道:“莫非乃‘颍川四士’辛佐治之兄乎?”辛佐治,乃是颍川名士辛毗,其和同县赵俨、许下陈群,定陵杜袭并称为“颍川四俊”,号为“辛、陈、杜、赵”,郡县知名。当然,此称可能有吹捧之嫌,但明显也可看出四人的名气能力,而前次有钟繇为伏泉介绍颍川俊杰,所以他还记得辛毗之兄的名号,如无意外,此人当是辛评无疑。
“正是!”那人傲人回应,脸上还有几许自得,虽然他的名声没有和他弟弟一样,并入“颍川四俊”之列,但他却并无不满,相反因此而自得。毕竟,只要有心人便会明白,这“颍川四俊”只是他们四人得名早而已,并非说他们的能力在颍川士子之首,否则若是如此,岂非让郡内一众名声出众者笑话吗?而辛评作为辛毗之兄,旁人知其名号,也不敢小觑于他。
“尝闻辛君大才,未想亦有武勇,颍川真人杰之地也!”
“谢平寇妙赞!”
经过一番询问,伏泉才知,辛评是黄巾蛾贼围城后,知道贼势紧急,自愿率家兵帮助太守阴修守城的。今夜波才大营被伏泉夜袭,辛评见此,精通兵略的他知道城内出兵的重要性,便主动向太守阴修请战,带兵合攻波才,这才有后来的事情。
一阵急促的夹杂着铁甲摩擦的脚步声传来,众人望去,却是数名汉军兵卒走来,他们手中拿着一个包袱,上面接着光亮,似乎可以看到殷红的血液。
未几,那几名兵卒拿出包袱,行礼说道:“报!贼首波才首级寻到!”
“快快拿来!”伏泉听后,焦急说道,波才在刚才的夜袭里,被汉军战马踩踏,尸首一直未寻得,不知所踪,如今那些被派出打扫战场的兵卒寻到,岂不让他高兴?毕竟,传授敌将首级至京师雒阳,无论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不是?
片刻之间,伏泉结果那兵卒的包袱,打开之后,便见一个面部被踩踏了约有一半的首级,模样虽依旧能看出几分波才的轮廓,但明显让伏泉有所不满,拿这首级去交差,实在有些掉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