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单家子中出徐福

汉末皇戚 泉释一切 3996 字 9个月前

话语出口,也是生生把伏泉的问话给咽了下去,带着一丝考究的神情,愣愣的看着面前这徐福,暗道,这人不会真是他吧?

“元常识得此人?”

待伏泉话问完,钟繇回道:“回禀平寇,此人乃繇之同乡徐元直,略有才学,却好侠义,殊为可惜……”

是他!

绝对没错!

一定是他!

前世的时候,伏泉犹记得几个可悲的人物,其中一个人叫徐庶,当然,在徐庶改名之前,他却叫徐福,颍川郡长社县人。

而随着钟繇介绍,伏泉可以确定,面前之人就是那徐庶没错,毕竟,现在这家伙可没有为人报仇后,改过自新而改名的。

当时,徐庶杀人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后来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最后,徐庶的朋友出现,一起将徐庶救走,徐庶非常感激,并且痛定思过,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剽轻奇节,转而改名,去学舍认真求学。

但是同舍的学生们都嫌弃徐庶先前做贼,凡事都不肯与徐庶一起。徐庶于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别早,一个人打扫卫生,不管什么事都先问问别人的意见,认真学习儒学。渐渐的,徐庶对于儒家的经义学问都非常精通,这才有后来他“折节学问”的趣闻传播。

至于说徐庶可悲,原因自然十分简单,罗贯中那句“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就说明了一切?当然了,徐庶真正去曹操那里,原因可不是老罗说的那样,他去曹魏那里,完全是和刘备有关系。

那时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刘备不听劝非要带着百姓逃脱,拖慢了逃跑进度,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这时候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然后,才有徐庶言“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来辞别刘备,为了母亲转投曹操,否则,这位颍川寒门名士,起码在蜀汉,也能官至高位。

当然,后世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徐庶决不可能会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毕竟,除非是曹操傻了,不然才不用千石的官职,去养一个什么建议都不提的谋士的。

想到这里,伏泉顿觉这事情有意思得多了,毕竟,记忆里徐庶可是标准寒门士子,是十分适合自己拉拢的颍川人才,而且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翌日,在长社通向阳翟的道路上,一处依旧冒着零散黑烟的里邑外,一支四千余人的汉军步骑,正在这处里邑外休整。

近三千汉军骑士散落在各处,或整理武器、或聚众闲聊、或合目养神,自有休息,甚至有人干脆拿出博具,呼朋唤友赌上几手。其实军中历来禁赌,不过因为军旅之中,娱乐活动甚少,赌博一事可谓是屡禁不绝。

对此,伏泉虽然感觉战时赌博不好,但终究没有出面禁止,自己麾下士卒,多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兵,他们崇拜自己、信任自己,愿意追随他在战场上厮杀,过着可能有今天却没明天的凶险日子,伏泉自然无法忍心剥夺这些兵卒仅剩下的一丁点儿的娱乐呢?

况且,这里可不是塞外,在塞外伏泉可以允许自己胡夏兵卒对胡人施暴,抢掠、杀人、甚至强暴妇女,自己都听之任之,但是在中原,对于自己同胞,伏泉可不会下此令。因此,能用赌博让这些虎狼们,控制住自己的兽性,伏泉也认为非常值当,而这一路行军,没有发生什么扰民的事情,伏泉还是很欣慰的。

当然了,经过黄巾蛾贼这么一祸害,这一路上能活命逃亡的百姓已经非常少了,能被汉军碰到的,也都是没什么油水的穷苦百姓。这些人的话,不要说去抢劫他们了,汉军兵卒见到,还得遵照伏泉的命令,拿出部分军粮接济,并且告知他们长社县城方向暂时安全,让他们前去避难。

在兵卒聚赌的不远处,伏泉带领军中一应文武,商讨事情,不过,他们愤怒的模样,显然他们却并没有商讨救援阳翟县城的策略。

“蛾贼着实可恨!波才当杀!百姓无辜,受此大难,太平道真妖邪耶!”伏泉指着那明显刚刚被祸害不久的里邑喝骂道,任谁看到这般模样心里都不好受,至于是谁做的这件事情,也根本不用多想,唯有在长社战败后,一路逃难的波才会这么做。

钟繇见伏泉动怒,连忙出言安慰道:“平寇勿怒!太平妖道自食其言,必不长久,当务之急,乃破波贼之军也!”他的话语很委婉,其实就是在变相的要伏泉不要在路上磨蹭,早日到阳翟救援,平定波才的颍川黄巾,这样钟繇也就可以合理离开伏泉了。

对此,伏泉莞尔一笑道:“此事不急,斥候得报,波贼又聚合七万余人,虽皆乃乌合之众,然吾军唯五千余,取之不可不慎重!”

说完,伏泉制止了钟繇的继续劝说,然后转移话题道:“素闻颍川深得夏风,政尚忠朴,青年才俊颇多,元常今日得闲,何不与孤细说一二?”

其实,伏泉当然知道钟繇的意思,不过他心中另有所图,自然不会那么快如钟繇所愿的去救援。至于说波才现在的七万余人,伏泉还不放在眼里,终究经过前番败事,波才虽然这一路逃窜裹挟了不少流民,可是明显与以前相比,无论是战力还是装备,都差了一大截。

纵然是波才麾下尚有数千披甲之士,但想要攻克颍川郡郡治阳翟县城,无疑十分困难。毕竟阳翟县内可是不少颍川大族的聚集地,这些世族都有自己的家仆护卫,一旦遇到可能要他们命的黄巾蛾贼攻城,为了宗族只能拿家族的血本守城,所以从一开始伏泉就明白阳翟县城不会被破,甚至皇甫嵩、朱儁二人也明白,因此他们才会让伏泉就率五千余兵,去攻波才七万余众,甚至还把军中所有的骑兵都让伏泉带走,为的就是希望他能快速平定颍川黄巾和他们会合,一起去对抗陈国和汝南郡的黄巾。

这边钟繇听到伏泉转移话题,知道无法再劝,只能和伏泉说着简要说着他认识的颍川郡诸才俊。毕竟钟繇也是长社钟氏的重点培养人才,所以倒是和很多颍川青年有过交集,介绍的时候也很详细,倒是让伏泉对于颍川的地理、风俗人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颍川郡乃是豫州大郡,秦王嬴政十七年置,以颍水得名,故名“颍川”,治所在阳翟,至今辖城十七。黄巾大乱前,颍川有户二十六万余,口一百四十万,仅次于豫州汝南、陈国二郡国。

其地人文荟萃,有颍阴荀氏、许县陈氏、阳翟郭氏、长社钟氏、舞阳韩氏等等的名门世族。并且,颍川人才频出的同时,却也继承了他们自先秦时遗传的“剽悍”、“剽轻”、的遗风。

《史记》有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便有此意,而所谓“剽悍”者,便是形容颍川郡内士人。

《汉书》载曰:“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因为有法家先辈申不害、韩非二人的影响,其地不仅重法治,还重术治,有浓厚的权谋思想,发展至今,则成为了颍川士族固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的剽悍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