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伏泉并无不可,毕竟他之所以要钟繇,还不是为了想在之后征讨黄巾的时候,好好认识一下这些颍川大族吗?
想来有了钟繇帮之牵线,以颍川士族之间的姻亲关系,伏泉想来自己肯定能少走些弯路,如果这些时间里,他能收拢一些不错寒门士人也不错。毕竟,后世出名的颍川谋士里,可并不仅仅只有那些世族谋士,不少颍川的寒门谋士也不错,如果能提前得其一,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把属于别人的,能抢来变成自己的,这是伏泉一贯有的想法,终究这样可是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实力的绝佳办法。至于别人之后怎会如何,那就不是伏泉所考虑的了,谁让现在这个世道,出现了他这样的怪胎呢?
面前的钟繇一副翩翩美男子的样貌,年约二十余许,放在何处,也是令人瞩目的存在。伏泉见了,也不由得暗赞果然是颍川世家,数十代之间的联姻,基本没有一个样子长得差的。而看到钟氏大堂之外的青年男女,望着那些人眼中,有羡慕,有嫉妒的表情,伏泉十分肯定这个美男子就是钟繇无疑。
毕竟,那些男女眼中的表情不是假的,而能够让钟氏的青年男女出现这样表情的,除了钟繇,伏泉也再想不出另外一人。
稍后,伏泉又简单问询了钟繇的学问,其实也是在由钟繇入手,好好提前认识下颍川士族的学问。他如今也是任过一方太守了,考校一些学子的学问,自然也并无不可,而以这一世看的书也不少,让他们考究学问,从一人的学问中,推断一地的人才实力,其实也不难。
钟氏一众人等虽然觉得伏泉这套路有些荒唐,不过却是并未阻止。待得伏泉问询结束,然后又和钟氏众人客套一番,随后和钟繇约定了入自己军营的时间,这才作罢回营。
翌日,长社城内,收到两封求援信,一封是颍川郡郡治阳翟的求援信,另一封则是汝南郡的求援信,使得刚刚经历过一番大战,尚在长社县城休整的汉朝平乱大军,都抱怨着随各部主将出动。
阳翟的求援信的内容十分简略,大意是黄巾蛾贼渠帅波才,率麾下七万之众,围困阳翟县城,颍川太守阴修希望左、右中郎将皇甫嵩、朱儁以及平寇将军伏泉,率兵救援。
至于汝南郡的求援信,却是写得异常详细,而且形势比阳翟更加紧急,因为汝南黄巾在邵陵大败率领郡兵平乱的太守赵谦,并且更是有和陈国作乱的黄巾蛾贼汇合,再攻颍川救援波才的趋势,情势败坏,岌岌可危。
验证过两封信中颍川郡和汝南郡的太守官印,以及阴修和赵谦的私印,又向带着数名精骑,历经千辛万苦,突破黄巾蛾贼的重重围追堵截,前来送信的颍川郡和汝南郡的计吏问话,询问事情经过,伏泉三人都确定这两封信的真实性。
而且因为两名计吏所言情况都很严重,加之阴修和赵谦信中所书写的字迹慌乱,显然二人写信时已经被危如累卵的形势。
因此,三人一番计较,最终决定先在长社临时征募兵卒,补充各自的兵力。之后,让伏泉率汉军所有骑兵,以及他麾下所剩的板楯蛮兵前往救援阳翟县城,至于皇甫嵩和朱儁二人,则是率领二人麾下所有汉军,阻击汝南、陈国二郡国黄巾蛾贼。
在悠远的长号声中,汉军分为两部,依次出了长社县城,直奔自己预定的平乱地点而去。
大堂内,几人随后闲聊,伏泉随后在等钟繇的时候,向那几名钟氏的长辈询问钟氏如今的情况,无外乎是钟氏在如今黄巾乱起,党锢解除后,准备如何安排族中精英的情况。
言语之中,伏泉还十分热切的透露自己虚心纳才,不吝渴望钟氏人才来他麾下,只是很显然,伏泉的这话被钟氏这些老家伙无视了,他们抬出自己与曾经的当然领袖李膺有亲,暂时不需要伏泉的照顾。
听后,伏泉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能够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让颍川这些党人士族,改变对自己的敌对立场,向自己靠拢的话,那除非自己能和后来的曹操遇到的良机一样,才有可能。
否则,如果袁绍不是立足河北后,扶持河北士族,而打压随他起家的汝颍士族的话,也不会造成袁绍的河南老底子集体出走,以至于后来袁绍麾下的颍川士族集体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投向曹操。
或许这其中有一开始袁绍为了照顾曹操这个小弟,而送人才给曹操使用的原因,但若非颍川士族感觉不到自己在河北受到打压,又怎么会最终倾力帮助曹操呢?实在是当时的情况下,天下的势力早已形成多数,不少诸侯麾下都有自己的精英班底,他们这些颍川士族再想压宝无疑很难,也很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选择的了,最终无疑曹操这个尚处困难中的潜力股十分合适他们。
毕竟,初期的曹操麾下,除了自己的曹氏、夏侯氏宗族亲信外,外姓的文武很少,对于颍川这些自古便喜欢跻身政治的士族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起码比起去其他早就有不少班底的诸侯那里来说,选择曹操明显不会让他们再耗费太多争权夺利的精力。
而且,不止是汝颍士族,就是其他各地投机得晚,没有从一开始压宝的士族,多数不都是看清楚曹操麾下的政治人才匮乏而去的吗?
可是,很明显,他们的算盘打得也不好,虽然身处逆境,但是曹操可并不接招。曹操自幼心智早熟,总是因为阉宦后人而备受世族歧视,而且对于这些世族的心思也十分明白,特别是这些士族之间,互通有无的关系,使得曹操一直忌惮。
想想看,颍川荀氏可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政治方面的人才支撑,仅仅荀彧一个人,就给曹操推荐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戏志才等士族人才,可见士族之间互通有无的关系。
这里面,虽然有袁绍占据河北后,为了控制北方,大力提拔北方士族,造成他麾下北方人才鼎盛,而河南等地士族人才,因为并非出身北方,不能立足于河北,在河北出不了头,只能另投他人的缘故,但也充分可见士族之间的人脉影响力。
后来曹操得到了颍川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对士族始终是心存防备的,他知道士族之间互通有无,如果放任不管,会尾大不掉,所以他对士族的信任始终是有限的。
而原本一直歧视他的颍川士族,竟然如此大力支持他,明显让曹操这个多疑的“神经质”十分忌惮,所以始终曹操都没有让士族掌握兵权。如荀彧、荀攸、陈群、司马懿等,始终都只是谋士,而掌握兵权的,始终都是曹氏、夏侯氏等亲信,或者是张辽、徐晃等非士族将领。
因此,曹操时代,士族势力始终没有过分出头,只能在政治领域出彩。而且,对于士族,曹操是既利用,同时也在打压。比如边让、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士族名士,都死于曹操之手,这其中,虽然也有着其他原因,但多数还是因为曹操个人出色的政治手段。
然而,到了曹丕继位后,或许因为自己出身,以及夺位时士族出力多,使得曹丕对士族却过分信任了,改变了曹操一直限制士族的初衷。
最简单明了的,便是司马懿、陈群在曹操时代,职位都不高,更没有染指兵权,但在曹丕继位后,二人都位极人臣,且都开始掌握兵权。比如陈群在曹操时代,仅仅是侍中,曹丕继位几年后,他官至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只是军司马,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官至抚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曹丕临死前,还任命司马懿、陈群、曹真为顾命大臣,并高诉曹叡,三人可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