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一十三章 无地百姓出塞屯田

汉末皇戚 泉释一切 3845 字 9个月前

只是,和伏泉有些想的不一样的结果却是,刘宏依旧封了他为两千户阳都侯,削减了很多食邑,这样伏氏还是一门两侯,看着依旧有些刺眼。不过,毕竟没有万户侯那样耀眼,而且汉室以来,一门出过几侯的也不是没有,即使会让人眼红,但无疑不会令他们有那种刻意针对的嫉妒程度,倒也算不错了。

至于刘宏口中所说的伏惠公,自然说的是伏泉的七世祖伏湛,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麾下的名臣。当年刘秀即位,知悉伏湛为名儒旧臣,于是封伏湛为尚书,令他典定旧制,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刘秀命伏湛为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每逢刘秀车驾出征,都会令伏湛留守京师雒阳,总摄群司,可谓是位高一时,极其得刘秀信任。

也因为伏湛的种种功劳,到了建武三年,刘秀念其苦劳,便命伏湛代邓禹为大司徒,并封其为阳都侯。只是,在其年冬天,刘秀率领车驾征伐张步,留伏湛镇守京城,当时群臣在高庙举行蒸祭,而河南尹、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而伏湛一直有着儒臣和稀泥的性子,不想得罪二人中的任何一人,所以没有向刘秀报告这件事,后来被刘秀知道,坐罪免官。到了建武六年,也因为前事,被刘秀削除了阳都侯的爵位,改封为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户,领旨后立即前往封国就任,彻底被赶出京师。

现在刘宏说伏泉恢复祖先荣光,也就是如此,毕竟事隔百余年,后辈同样获封和先祖一样的爵位,明显传出去,就是佳话,更何况是一门文武双侯的世家。伏泉想来,如果现在有人修后汉书的话,恐怕有关于伏侯世家的记载,自己和伏完肯定要被单独提及列传并列了。

三日后,朝会,伏泉与群臣跪拜行礼,目视刘宏在羽林郎、虎贲郎的护送下,登上皇帝宝座,开始朝会。

此番朝会的议题早就通知了众臣,没有其它内容,就是大汉征讨鲜卑之后,对于塞外的安置事情,有了窦宪驱逐北匈奴,从而让鲜卑人崛起的前事之鉴,大汉文武自然不可能灭了鲜卑之后,就此不管草原。

毕竟虽然他们不在意塞外的土地,但也不能就置之不理,让草原经过修生养息之后,再诞生出下一个不亚于匈奴、鲜卑的势力。那样的话,无疑是在纵容自己有强敌诞生,这可不是汉室的传统,终究虽然汉室一直在让异族内迁,还给他们土地生存,但是无论是匈奴、乌丸、羌人等异族,都是在汉朝管制下,除非大汉出现极大的虚弱,否则即使他们心有二意,也根本不是汉朝的对手,甚至在汉朝的命令下,只能不断抽调兵马做汉军的仆从军,用自己的族人性命,去为汉军送命做炮灰。

群臣的建议很多,不过在伏泉听来都很糟糕,或者说眼界太浅,就是嘴巴上说的扩地移民,利用肥沃土地牧马养边而已,都是汉室的老一套。

待一堆朝中有名望的群臣一一慷慨陈词,谏言以后,伏泉这才幽幽出列,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奏疏,大声谏言道:“启禀陛下,臣泉有奏!”

那边刘宏没有多想,如同往常习惯道:“卿有何言?”

其实在刘宏心里,他根本没有想过朝会会有什么实质性建议,甚至满朝文武众臣也一样,在他们看来塞外之地,只要掌握可用的肥美草原就行,大汉只要保证草原异族不会轻易壮大,让他们在恶劣环境自生自灭就行,反正那些土包子对他们而言,数十年内不会再有太大的威胁,这样就安全了,根本不必再花费太多的精力。

只是,伏泉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众臣大惊,只听他言道:“臣请陛下实行假贷,以征讨鲜卑所获牛马,赐天下无地百姓,出塞屯田……”

献俘仪式上,一片寂静,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小吏兵卒,皆是一片震惊。

毕竟如果是他们,在被封为万户侯的话,肯定要巴巴的接受,而不会像伏泉这样,竟然向皇帝推辞爵位,这可是他们万万想不到,也不敢做的。

刘宏面色一冷的看着面前的伏泉道:“卿此言何意?有功不受,岂为人臣乎?”他的话很冷淡,虽然没有多加批评,但话中意思已然说得明白。

“启禀陛下,臣既为人臣,亦为人侄,家叔尚为三千六百户食邑不其侯,臣若为万户侯,岂非不敬尊长乎?不敬尊长,即为不孝,臣自幼便习《孝经》,自知人臣尽忠,人子尽孝,故臣不敢受也!”

伏泉行礼正声回道,他的意思很明确,毕竟他的叔父伏完也才有三千六百户的食邑,而他自己却即将要有一万户食邑,这从另一种方法理解的话,那就是他与伏完相比,食邑比对方多,如果强行追究的话,伏泉在这方面的确会因为官职比对方大,而显得“不孝”了。

此言一出,刘宏一愣,却是不知何言,毕竟谁也没有想到伏泉这么较真,自古就没有人不愿意坐官的,即使晚辈的官职爵位比长辈高,但很多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自动忽略这一点,如今却被伏泉当众拿出来揭穿,明显让刘宏十分不满。

只是,不满归不满,可刘宏自己却是不便多说,毕竟大汉以孝治国,伏泉自己先把他放在孝义的第一位了,刘宏自然不可能要伏泉背着“不孝”的名义去做万户侯。

场面一时僵住,无人敢多言,直到刘宏身边的皇后宋氏喝斥道:“大胆逆臣,君命难违,陛下有令尔不从,岂非尔不忠乎?来人,将这不忠之臣押走!”

话语一出,又是满场惊讶,无数文武面目震惊的看着皇后宋氏,纷纷为她竟然喝斥伏泉而吃惊不已。毕竟,谁都知道伏氏和宋氏的关系,如今伏泉拒辞,宋氏不是应该去劝说皇帝不要动怒吗?怎么现在突然喝骂伏泉不忠呢?这反转也太令人接受不了了。

当然,不只是满朝文武,就是刘宏本人,也是惊讶万分。不过,当他听到宋氏要驱逐伏泉时,连忙阻止道:“皇后息怒,阳都侯年幼,不其侯养他多年,今日不敢不孝,实属情有可原。罢了,张常侍何在?”

对刘宏而言,伏泉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的为数不多的大将之才,刘宏可不愿就因为这点事情,而废了他的前途。要知道真要背上一个“不忠不孝”的名声,即使情有可原,那以后就算刘宏要大力提拔他,估计也要仔细考虑的,因此刘宏自然要阻止了。

那边一直在刘宏身边观看好戏,心中暗暗窃喜,希望伏泉就此被刘宏厌恶的张让听言,有些失望的应道:“奴婢在!”他失望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从刘宏的话里,已经听出刘宏不愿严加追究伏泉的意思,这自然让一直对伏泉不满的张让非常失望。

“诏:巴郡太守泉,不敬上谕,特削食邑九千,改两千户阳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