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摊丁入亩与公民意识

南明鼎革 蜀州奇侠 4134 字 9个月前

朝廷虽然施行摊丁入亩制度,但压在人民头上劳役制度还没有消除。

未来要发展,还是需要摆脱封建桎梏,建立公民意识。

左思右想,杨麟宣布在义勇军统治区域内废除异地劳役制度,作为补偿,施行二十税一政策,官府征收田地所出粮食的二十分之一作为田赋。(将三饷与劳役结合起来。)

结合现代社保制度,将丁赋与民众权利挂钩,只有正常缴纳丁赋才可享受一定公民权利,没有缴纳丁赋的则不能享受相应权利,包括: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只有连续正常缴纳的丁赋的方有被选举权,只有连续三年缴纳丁赋的方有选举权(参与社会事务)。

子女入学权,只有连续三年缴纳丁赋的,子女方有进入公立学堂的权力。

民事权,只有连续三年缴纳丁赋的,方有民事告发权力。

……

显然,通过律令形式将民众分为两种,一种正常缴纳丁赋享有完全公民权利,另一种不缴纳丁赋享有限制公民权力。

就像西方国家公民权力落实一样,最初是部分公民享有公民权力,经过数百年发展公民意识建立之后,再逐步扩大享有公民权力的人数。

显然,正常缴纳丁赋为全公民权力。

担心一些人反对,杨麟也不敢明目张胆,接口为了保证社会公正,规定一些人免缴自动享有全公民权力:

地方民壮(参与公共事务)

义勇军兵丁(参与保家卫国)

公立学堂老师等

……

本来以为大家会反对,但那个不是鬼精,可能最初不太明白,但再别人指点之下恍然大悟。

这公民感情是一个上等公民,中产公民,而那些不缴纳丁赋的则是事实上下等公民。

儒家主张亲亲之谊(先亲近自己家人,再亲戚,再其他人),大家多主张分而治之,现在听杨麟公开提起,反而反对意见较少,众人多为赞成。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就像严锡命就颇为反对,为何如此?

现在外面打仗,需要钱的甚多,现在施行普通民众免除丁赋,公民缴纳丁赋,这可能减少朝廷赋税。

杨麟迅速的搬出理由,自古以来人丁统计从未准确过,如此做法只是为了减少人口统计偏差而已。

缘何如此,实在因为人口统计太重要了。

对没有缴纳丁赋的,官府虽然没有直接征收税赋,但征收了诸多间接税。

每人一年需要吃6-8斤食盐,四口之家达24余斤(每引2两银子,加上其他赋税,从产地到销售地,每引食盐税赋超过3两银子,每斤食盐税赋1分5厘银子),光盐赋就达到3钱6分银子。

到集市买卖商品,需要缴纳商赋、酒赋什么的,如此下来,即便再节省,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缴纳赋税不少于5钱银子。

人口统计如此重要,为何拼命纠结于丁赋呢?

重要一听恍然大悟,大家过去只是纠结于田赋、丁赋,想不到官府能够从每个家庭征收如此多税赋?

休息两天之后,杨麟开始紧张的公务活动。

打仗其实打的是钱,如今义勇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建立如此多兵马,需要大量钱粮。

借鉴前世野战部队、地方民兵的做法,参考流寇主要将领亲军,一般军队,以及裹挟而来的流民的编制,目前共建立了以野战为目的的义勇军,以及保卫地方,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地方民壮。

如今义勇军野战军包括骑兵两协、水军3协、步兵13个镇,拥兵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够随时投入战斗之中。

除了义勇军野战部队,还在地方建立民壮。

民壮以乡(农村)坊(城市)为基础,按县为单元,每个乡坊多编练一个中队民壮,每个县编练一营民壮。

民壮装备简单,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的,农闲由各县兵房(分局)组织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提供生活补助,遇到盗匪,或者面临战事的时候,征召入伍,并发放军饷。

其实最理想状态是每乡编练一个大队民壮(一个乡近万人,每百人编练120个民壮,人数本来不多),每县编练一标(团)民壮,但因为一个人一张口,十万人十张口,要编练如此众多民壮花费太大(即便训练补助口粮,执行任务发放俸禄),万不得已只得缩小其规模。

钱钱钱,杨麟再一次感受到钱的重要性,这天召集众人议事,最先谈的就是钱。

财政司司长严锡命显得颇为兴奋道:“大人,新政效果逐渐显现,别的州府新政逐渐落实,到目前为止只有顺庆府执行最为良好。

经过这几年努力,效果早已经逐渐线路出来。

目前顺庆府水田面积超过150万亩,旱地超过350万亩(万历年间官府统计四(川)耕地面积4千万亩,考虑到当时地方官府瞒报漏报等因素,再加上四(川)耕地面积潜在潜力,即便考虑到战乱影响,如今四(川)耕地面积也在5千万亩以上,顺庆府500万亩。),按照水田每亩6升大米,旱地每亩6升小麦的税赋水平,每年可以收9万担大米,21万担小麦,若再加上官田收成,每年足足有35万担粮食。

顺庆府有民众80万,其中男丁20万,需要缴纳丁赋也有15万人,按照每丁1钱2分银子计算,也有1万8千两银子。

以市集为中心多建立乡公所,一年下来每个乡公所商赋在六七百两之数,城郭集市更多,全府能够征收8万两。

开放盐赋之后,食盐销售量大增,一年下来也能收到6万多两银子。

专项征收酒税之后,即便各地都缺粮食比太平时期多征收一倍的税率,民间喝酒锐减,但酒税也收到4万两银子。

关赋施行本县商品流通不缴纳税赋,出县缴纳3厘,出府缴纳5厘,一年下来也有收到2万多两银子。

除这些之外,还有矿赋、所得赋等赋税,每年能征收白银25万两。”

詹天颜大惊,过去朝廷太仓银也不过三四百万两银子而已,为了征收辽饷搞得天怒人怨的。

现在即便采用分成法,2成归县里,1成归府里,即便如此,光顺庆府就能够上缴24万担粮食,175万两白银。

有人说杨麟新政,表面上轻徭薄赋的,但对地方盘剥之烈远甚于从前。

过去全省向朝廷缴纳的税赋也不过百万两银子而已,想不到顺庆一地收上来的钱物折价达到28万两纹银。

荼毒乡绅?詹天颜最先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名字,但随后摇了摇头?

若真的荼毒乡绅地方上早应该抱怨啊,但这几年下来,除了建立乡公所,建立县议会之外,其他的多在《大明律》允许范围内,其税赋征收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同时代其他官府。

现在全川上下,水田田赋一亩6升大米(稻谷1斗),旱地6升小麦,丁赋1钱2分银子,商赋3-5厘,过县关赋3厘,过府5厘,这些都完全在大明律要求范围内。

盐赋每引前前后后3两银子,这只是将本该属于朝廷部分的地方征收而已。

上等酒每升10文,中等就8文,下等酒5文铜钱虽然高于大明律要求,但也低于宋朝官府水平啊。

只是额外增加矿赋、所得赋这两个新税种而已。

想不到仅仅如此而已,每年征收上来的税赋数倍于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