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听到韩湛这么说,他仔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要是这个女人被饿死了,那么正在哭闹的小女孩肯定会成为孤儿,在如今的乱世里,等待她的命运,不是被活活饿死,就是被饿红了眼的人吃掉。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游历的过程中,就见过不少地方,把能吃的人称为“两脚羊”。
韩湛没有考虑石韬的心里在想什么,而是吩咐一名亲兵到粥棚里去端了一碗粥。等粥碗端来之后,韩湛从亲兵的手里接过粥碗,捧着朝那名女子走去。石韬见状,连忙劝阻道:“主公,您乃是万金之躯,怎能做这等低贱之事,还是让属下去吧。”
韩湛扭头望着石韬说道:“广元,如今我们占领了京师,城内的百姓都是我们治下之命,帮他们做一点事,怎么能叫低贱之事呢?”说完,他也不理睬石韬,端着粥碗就走到了女子的面前,俯下身子说道:“这位大姐慢慢喝粥,喝完了这里还有。”
喝粥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便停止了喝粥,抬手警惕地望着面前站着的人。她看到一名衣着华丽的年轻公子,捧着一碗粥站在自己的面前,身后还跟着一群气势汹汹的兵士,顿时被吓坏了,连忙将用腿夹住的女孩搂紧自己的怀里。早就饿坏了的小女孩,终于有了接近粥碗的机会,也不顾里面的粥水烫嘴,便凑近破烂的粥碗喝了起来。
见到这一幕,韩湛的鼻子不禁一酸,他看到女人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警惕,便将粥碗放在了女子的脚步,抬手在小女孩的头上摸了一下,随后站起身朝后退了一步。韩湛转身对石韬说:“广元,本侯交给你一项使命,既然我们开了这个粥场,那么务必不能让一名灾民饿死,你能做到吗?”
“请主公放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绝对不会让一人饿死。”石韬朝坐在墙脚的女子看了一眼后,向韩湛保证说:“若是死了一人,石某愿意以死谢罪。”
“以死谢罪倒不必了,你只要搞好这个粥场,等回到邺城,本侯一定会论功行赏的。”韩湛说完,转身吩咐陈到:“叔至,立即派人到城外的军营,传我的将令,让奉孝先生再调一千斛粮食入城,不得有误。”
韩湛交代完这一切,准备转身离开时,无意中瞥见女子没有去动脚边的粥碗,知道她是心中害怕,在自己离开前,肯定不敢碰那个粥碗。但自己如果现在就离开,没准附近的灾民会上前抢夺女子的粥碗,她一个弱质女流,肯定无法对付那些饿红了眼的灾民。想到这里,他叫过一名亲兵,吩咐他说:“你留在这里,等这女子喝完粥以后再离开。明白吗?”
亲兵看了女子一眼,随后点了点头,说道:“请主公放心,小的一定不辱使命。”
等到韩湛离开后,女子小心翼翼地端起了粥碗,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站在面前的兵士,见他没有丝毫的动静,便壮着胆子把碗端到嘴巴,小心翼翼地喝了起来。不过这一次,她没有光顾着自己喝粥,而是将粥吹凉了喂给她的女儿吃。
看到女人喝完粥,亲兵蹲下身子从她的手里接过了粥碗,笑着问:“吃饱了吗?还需要再来一碗吗?”
女子摸不清对方的虚实,哪里还敢再要一碗,连忙将头摆得拨浪鼓似的,说道:“吃饱了吃饱了,多谢军爷,多谢军爷!”看到亲兵拿起粥碗就要离开,她连忙问道,“敢问军爷,刚刚的那位公子是谁?”
“那位公子?”亲兵将女子的话重复一遍后,立即猜到她问的肯定是韩湛,连忙说道:“刚刚那人是我家主公,如今的冀州牧、漳水亭侯韩湛韩侯爷。”
女子听到韩湛的名字后,使劲地点了点头,将这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准备将来有机会时,一定要报答这位施粥给自己的大恩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韩湛在次日的朝会上,提出将文武百官和城中百姓迁往邺城一事。他原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案,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谁知他的话说完后,朝堂上居然是一片寂静。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杨彪从队列中走出,站在中间冲着众文武说道:“诸位,大家都听到了冀州牧的提议,不知你们是如何考虑的,不妨说说。”
杨彪的话说出来之后,朝堂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毕竟这几年是董卓和李傕轮流掌控朝局,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杀人,文武百官都被吓破了胆子。如今整个京师被冀州牧的兵马控制,他的性格如何还没有摸清楚,如果自己贸然发表意见,惹对方不高兴,命人将自己拖出去斩了,又该怎么办?
“诸位大人,”韩湛见众人都保持着沉默,心里也觉得很奇怪,他走到杨彪的身边,冲着众文武说道:“不知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见韩湛站到了杨彪的身边,众文武更加不敢说话,有些和杨彪交好的官员,心里还在为杨彪的个人安危担忧,生怕韩湛一时发怒,命人将杨彪拖出去砍了。朱儁见到众人都是沉默不语,便走出了队列,冲着众人说道:“诸位,不知你们对冀州牧的提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听到朱儁也站出来为韩湛帮腔,总算有一名上了年纪的大臣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冲韩湛深施一礼后问道:“冀州牧,老夫想问问,您是打算只把朝中的文武都迁完邺城呢,还是将长安城中的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除了杨彪、朱儁,韩湛不认识朝中的任何人。看到有人终于站了出来,他连忙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杨彪,希望他能给自己做一个解释。
杨彪看到韩湛的眼神后,顿时心领神会,他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此人乃是马日磾马翁叔,官拜当今太傅。”
搞清楚面前官员的身份之后,韩湛朝马日磾还了一礼,说道:“太傅,本侯自然是要把朝中百官和城中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冀州牧,”见韩湛对马日磾恭敬有加,站在两侧的文武心里感到踏实了许多,又有一名文官站出来,代表众人问道:“冀州牧,在下想问问,城中有百姓二十余万,若将他们迁到千里之外的邺城,不知是否为他们沿途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次不等韩湛再给自己使眼色,杨彪便抢先说:“此乃当朝太仆,姓赵名岐字邠卿。”
“原来是赵太仆。”别看此人在三国演义一书里名不见经传,但韩湛知道此人在东汉末年还算小有名气,是著名的经学家、画家,原名赵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便连忙朝他施了一礼,客气地说:“虽然本侯想将城中的百姓全部迁走,但若要全部安置在邺城,可能也力有不逮。”
听到韩湛这么一说,别说朝中文武百官,就连杨彪、朱儁等人也变了脸色。过了好半天,杨彪才试探地问:“冀州牧,不知你打算将这些百姓都安置在什么地方?”
对于将长安的百姓迁到冀州之后,该如何安置的问题,韩湛连夜和郭嘉、荀攸、徐庶等人商议过,觉得全部安置在邺城,会加重该城的负担。经过一番谈论后,众人都觉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便沿途进行安置,不光不可以减轻补给的负担,等到了邺城之时,也许只剩下五六万百姓,到时就好安置多了。
此刻见众文武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自己,韩湛决定将自己和部下商议的结果告诉他们,让大家也能安心。想到这里,韩湛开口说道:“冀州经过一番战乱,不少城池人口减少。此番迁移京中百姓,本侯打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就沿途进行安置。不光可以减轻大军的后勤压力,也能使百姓能尽快安顿下来。不知各位大人有何异议?”
众文武听完韩湛的解释,都纷纷点头,齐声说道:“冀州牧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