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念飞鸽传书给赢复,上面只是简单的提议:“着后面来的五千人加入徭役队伍,一切酬劳招待均按前头之则。”
顾就是说,不管新旧徭役壮丁,都是拿一样的钱,吃一样多的食物。
赢复转念一想,也是明白了孙念和崔则这样行事的原因。只要人心齐了,壮丁不偷懒,官吏不贪墨,多了人手,缩短了做工日子,最后的花销是同等的。
有了范夫人娘家兄弟伙同官吏贪墨的前车之鉴,赢复是打定主意,要将以后发放的钱粮都监督好。免得害了百姓,养肥了硕鼠一般的小吏。
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里的庄稼都黄了叶子尖。
“幸亏是御史大夫带着乡亲们开渠了,不然,现在这些叶子就不仅仅是黄了那么简单了。”老汉守在天边,看着自己的儿子挑水浇田,看着清水瞬间没入土中,消失不见。
“是啊,爹。”那挑水的汉子放下扁担,用布巾擦了一把汗,“只要有水挑来淋,是可以将稻秧种活,以后还能有点收成的。”
老汉笑眯了眼,感叹一声,“你大哥和三弟他们去修渠了,就是辛苦你要将我们的田地都淋过了呢。”
边上的汉子蹲下来,笑了,“没事爹。他们修渠也辛苦啊。我这是应该的。”只要今年的收成保住了,他们兄弟三人才不会带着老父背井离乡。说来,他还是要感谢那远在帝都的陛下以及在曲阳的御史大夫。
心里像他这样想的人有的是。本来大家以为,这次大旱来了,他们就会失去了秋收。没想到,陛下心里有他们,花了大钱来修渠他爹说,这样的君王,少见。
人是禁不住念叨的。这挑水的汉子方才还在念叨着赢复,下一刻,赢复就带着人出现了。
“爹!”汉子惊呼一声,“御史大夫来了!”几天前他远远地见过赢复,所以是认得赢复的。
正在田埂间行走巡查稻田、麦地情况的赢复,“”自己这么受欢迎了?
盯着老汉和汉子热烈的眼光,赢复不紧不慢地走近来,问:“老汉在此作甚呢?”
咋一听,可像是责问了。
老汉父子惊慌起身,想跪下说话,被赢复拦住了,“莫跪。你们在此挑水浇田。”最后是他自己得出的结论。
“回御史大夫,小老儿带着小子来淋稻秧。不让它们干死。”
“嗯,是这样。你们很勤劳。”他听身边的侍卫说,这父子俩每天淋个四五遍呢。当真是辛苦。
“父子四人就靠着这些田地了,可得伺候好了,好活命啊。”
赢复沉重地点头,“为何只有你们两个?”该不会有不孝子在家躺着等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