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遍地开花、蒸蒸日上

叶无双还表示:当然可以走私,但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不划算。我叶家机器于国内都不愁卖的情况下,冒险把产能分出去走私,相反被许浪山他们厂占领大宋的市场空白。这真的没法操作,不是我叶家爱国,而是利益闹的。

汗,她说的非常客观有道理,这让卓洛兰无语。言下之意只要利益到了她还是会走私的,可惜若自己的部落出到让叶家心动的价格,那么买回去也没什么用了,那叫玩物丧志而不叫生产工具。

叶无双的层面当然想现在就吃下西夏市场。但无奈真的不行,在以前一些时期大宋和西夏是允许贸易的,那只需户部和礼部批文就行。但现在叶家就算能搞定礼部和户部,也出口不了蒸汽机。妈的审批的衙门多了一个:工业司。

这始于大魔王当初制定的那部丧心病狂的《工业条例》。这部律法忽悠了韩琦,忽悠了富弼,忽悠了叶家。在当时大家没看到这么远,完全想不到会走到今日这步。这是所谓的有机械者有心机。

当时真没几个人把工业党和蒸汽机当回事,看做是第二梯队二流子,于是都缺乏远见,对王雱那部心机满满的《工业条例》没怎么撕就通过了。

于是当初那部《条例》,现在成为了大家头顶上的利剑。出口贸易中许多东西都需要有王雱批文,否则当然是“犯法”。于是当初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局,现在开始丧心病狂的对礼部户部开始分权。这是神机雱在政治争权中的神部署。

大宋执法不算严,不过蛋疼的在于可操作性太大,也就是说法官定罪后,可以出现罚酒三杯的情况,也可以出现抄家的情况,弹性就有这么大。

若因区区一点小利去触犯大魔王的《工业条例》,利益没多大,却有可能被大魔王把厂房都没收了,所以真没谁吃饱撑了去走钢丝。

现在许多东西都可以往外卖,但诸如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技术人员等等,各家各厂都卡的很严,不约而同的拒绝流入外族手里。

这就是大魔王制定《工业条例》的意义。

太严苛、环境太坏时会导致这些奸商跑路外迁。但王雱有把握十年内都不会出现。这个群体的确没有国籍没有属性,但现在是比烂的时代,最开明最安全的仍旧还是大宋。市场最大,钱最多,投资环境最好的也是大宋。

鲨鱼们的目的是赚钱,在有国度于这些方面超越大宋前他们就不会跑。除非他们吃饱撑了,才放弃大宋这么大的市场。

讲军队辽国比大宋多,但讲市场规模,这个时代的辽国、西夏、高丽、倭岛、吐蕃、回鸪全部加起来,也没有大宋的一半。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留住奸商们的根本所在……

总体上,现在北京是又杂乱又逗逼的一个大工地,偏偏还比较和谐,这是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都有工作,手边钱慢慢多了起来,没谁有那么多时间去闹事。

这样的趋势在大魔王进驻大名府的两月以来,全面蔓延。

犹如比赛一样,围绕工业核心蒸汽机,北京机械厂,叶家的西北投行驻北京轮机厂相互都在抢技工,比拼产量抢订单。

北京机械厂是抚宁机械厂血统,已经有自己高效严密的管理体系、生产线标准的现在其实产量不低。可惜较为严苛的质量标准,又是整个生态链吃下去,价格又太贵,造成了产能拼不过叶庆华的厂。

许浪山被人成为耍猴。现在许多地方官府想订购蒸汽机,官府的钱么用着不心疼,他们打算走后门买工业司制造的,却是排队排到n年,一恼火下,同样的价格买两台叶家的拿走算了,反正不是不能用,无非就是毛病特多,不过听说叶家的售后还可以,报修及时的话,最多也就每台机器每年停机两月做维护检修。不论如何,一台的价格买两台,轮着用也算合格了。

其他地方官府可以这样操作,但北京造船厂就哭瞎了。

造船厂累积了许多造船订单,就是等着蒸汽机装船。然而无法选装叶家的机器。因为他们的故障率不是一般的坑爹,若在船运时出了问题,等着叶家的售后人员赶着牛车、千山万水的去修,能把输运链坑死。

此外船上空间有极为有限,内河航行的船只对机组推重比的指标很严苛,所以就算北京造船厂想用叶家的也用不了,并不能简单的用“装两台”思路代替。叶家的机器故障率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推重比太低,傻大黑粗,要匹配他们的机器,平底船的所有结构都要重新设计,运输效率也会大幅降低。

至于正在设计中三千吨大船,理论上容错率高了不少,有可能选装叶家机器,但致命的在于早就论证结束,设计接近了尾声,若要修改方案,简直等于重新设计。

就此,内河船只的动力系统叶家无法染指。低吨位船只的标准全是许浪山的标准了,不可替代。

不过叶无双公关能力真的强,现在她成功拿下了下一代万吨海船的大部分订单。凭据是性价比,万吨大船空间足够,容错率高,于是许浪山家的机器就不在是唯一选择,装六组叶家机器在船上又便宜,换着机组用,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对此许浪山在官报发表评论说“叶家的船用轮机乃是‘胶水’方案”,乃是技术不够傻大黑粗来凑,竟然想到用六组廉价机器联动装配万吨海船?

老许叫也没用,事实上工业司自己的北京造船厂就是在万吨海船方案上偏重于叶家,因为便宜也能用。

这些就是卓洛兰最近在大名府的所见所闻,真的很逗比又很开明,一切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