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叶家抓住机会在北京大肆上马项目的缘故。有叶家带头,其他的中小型奸商也就大举进驻,因为他们是叶家标准下的寄生虫,叶庆华敢投资、他们就绝对敢跟。
至现在叶庆华方案的蒸汽机出来后,虽然质量坑爹但真能用,配合叶家自己的许多生产系统应用,那些想投资工业品的小奸商连考虑都不用,只管付费套用方案后、无脑上马就可以生产。这就是曹集和叶庆华的厉害之处。
想标新立异自己搞的土豪不是没有,但以东京为例都打水漂死去了。标新立异又成功了的,只工业司一家。
曹集猥琐的地方在于:先发的制造基础和设计经验。
叶庆华公关蒸汽机时也走了很多弯路,有些地方搞不定就是搞不定。而曹奸商看准这些形势后,依托煤场先发的强大设计能力以及制造基础,提供了叶家蒸汽机上的几个关键技术,所以叶庆华的蒸汽机能出来是因为曹集。
就此一来曹集也牛逼了,获得了叶家版蒸汽机的制造授权。是的小舅爷现在可以自己生产叶家方案的蒸汽机,就因叶庆华机器上的几个技术是曹集授权的。
这就是曹集的“技术堡垒”,像后世ad以x64换取英特尔授权一样。两个竞争对手就这样捆绑一起做基友去了。
相比起来还是老许他们厂最牛逼,连生态都是自己的,嗯虽然客户有点少,但许浪山他们仍旧丧心病狂的赚走了蒸汽机产值中九成的蛋糕。
对此很是被叶庆华和曹集的水军骂娘了好几年。曹集放话说国企才是最大的红顶奸商,吃相极其难看,唯有资本家是业界良心,若没有资本家以自由竞争意志参与了几轮血拼,大魔王系的红顶奸商能把蒸汽机卖到一百万一台。
靠!
真有不少大头百姓和小土豪信他们的,因为看他们报纸的人也不少。
叶庆华和曹集都有各自的工业科技报,在东京有高达三十五份的发行量。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等于他们在大宋传媒口的占比大幅超越后世的《纽约时报》一个量级。
更猥琐的在于,官媒的机械印刷系统也是叶庆华开发的。
这绝逼是宣传口出问题了,叶家和曹家的报纸新闻权,就是司马圣人批的。要是换大雱在礼部的话,这两龟儿子想发行报纸带节奏?敢骂工业司是奸商,不把他们请去喝茶已经很客气了有没有。
太阳底下就这点事,在张方平时期,曹集和叶庆华的报纸在北京也有五万份发行量,但现在被大雱果断下令停业整顿了。如此导致吸附在他们报业上寄生的专栏秀才们鸡血了起来,扬言要进京告倒大魔王,说大魔王打击言论自由、反智、开历史倒车云云。说的跟真的似的。
大魔王一恼火,便真有这么一两个进京上访的铁头秀才、半路被穆桂英捉回来关了两天小黑屋。由大魔王亲自做他们思想工作,他们便放弃了上访告状,加入了官办报纸阵营,开始反过来黑曹集和叶庆华他们。
这就是大宋文人和大魔王的节操。
“哎,现在被地主员外们解雇的佃户越来越多了,不知道往后该怎么办。”
“不会没出路的,现在各处作坊工厂大量要人,都在招工,条件还可以。”
“工厂还好些啊,可我真不太想进入矿井里去工作了,还是有怀念以前悠闲种地的日子。”
街市上的百姓们正在对此纷纷议论者。
有个小姑娘道:“其实还可以啦,俺爹也进矿井去干活了,俺娘逼他去的,工钱还不错,虽然累些,但是俺们家现在保证每天都有猪肉吃,炖些猪骨汤出来,弟弟喝了长的快。”
“就是啊,想像东京人一样悠闲的有几亩地种植,还有皇家补贴发放,下次你得头个好胎。大名府没这待遇,就算大魔王想改也改不了,这是张方平相爷定下的政策,老张可是亲手扶持大魔王崛起的人,作为义气雱他不太可能大动这政策。北京的综合形势决定了,这里会成为以后最大的工业基地。”
卓洛兰每日都在街市上闲逛,收集这些各种各样的心声和消息。
看起来有得谈,宋国自己的各类矿石不够,但西夏有,那就只需要把矿石运出来,再把大名府的粮食和日用品运进去就行……
张方平的时期只是接受了工业思路,批准了工业园区而已。但真正的大前进是从王雱上任开始起。
两月以来北京城的烟雾从未有一刻停止过。除了那些已有的烟囱在冒烟,整个大名府就是个大工地,除了本地人,外来的奸商和百姓也越来越多了,都扎根在这个地方投资,或者寻找工作机会。
有大量的土地需要立即开发,大量的作坊工厂正在开建,如此就需要招收大量工人参与建设这些。不存在没有工作机会的说法,除了各奸商盖厂房作坊需要人,律属工业司的第一铁路工程局,以及第二水利桥梁工程局也正在快速组建。
有一技之长的做工人才成为了绝对的抢手货,但凡有技术,但凡以前有过工头经验什么的都抢着要,就算一般人只要有把力气,政审合格有理想的,也能轻易成为国企的工勤编制,进入铁路工程局或水利桥梁工程局。
这个过程工业司国企可谓占尽便宜,付出的工钱偏低,但大家仍旧都优先考虑国企。这是因为汉家自来有传统的吃皇粮才稳定思维。所以沈括嘴巴笑歪,最有用的人才就是他去先挑选了,剩下的才是其他奸商聘用。
叶无双小姐姐也因形势需要调来北京“工作”了。由她主持了叶家在北京的蒸汽机厂建设事宜。
自从小姐姐到大名府后,她和大雱的明战暗战就没停止过。唯一能和大雱抢人才的就是她。
因为叶家的产业太大,名声也太大,加上她们自来处于食物链顶端,有庞大的财富积累,所以除了叶家本身的吸引力外,她们对人才开出来的价格能让大雱都觉得十分尴尬。所以还真被她抢走了大雱需要的不少人才。被她挖人,挖到工业司上下心惊肉跳。
不过那些是一般性产业工人,挖了也就挖了,这部分是允许流动的。这些人会一直有,依托的是合理的职业培训体系。
至于真正的高精尖人员,算好大雱猥琐,在很早以前已用“编制”把他们捆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