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解释涉及方面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描写。
首先是青玉案对应的剧辛,剧辛是法家的代表,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在燕国,剧辛实行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
不过,这家伙是个比较不靠谱的货色,好好的丞相治吏的事情不去做,跑去做点乱七八糟的其他行业事情,虽然说他其他方面的水平也不差,但是总的来说不是专业方面,和人家专业人士比起来就要逊色一点了,最终更是因为跑去别人的专业和别人专家怼,被别人教做人不说,直接把老命都弄丢了。
剧辛,赵国人,燕国将领。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剧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在燕国变法,使燕国富强。
中间富国强兵,乐毅伐齐的事情不说。
后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年老,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当他重新得到了燕王喜的赏识时,也已经七十多岁了。
燕王喜十二年,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作朋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与”的,也就是很容易打发的人。
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兵二万。
由此观之,剧辛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取舍,不能分清主次轻重。
世间全才不是没有,很多偏才也是惊才绝艳,但是全才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正确的统合自身全面的能力拱卫支持最强点,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至于偏才就更不用多说了,以己之短对敌之长,简直就是作死。
《论语》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就像诸葛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的最强优势在于内政,但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被人所认为虚构较多的军事也是一流乃至顶尖水准的,但是在刘备死前,不管是说刘备压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都是专心在运用自己的政治才能夯实蜀国的基础,因为本身刘备的军事才能也不虚,还有偏向于谋略军事方面的法正等辅佐,他压根就不需要把自己第二强的一面勉强拿出来,安安心心的种田夯实基础就行了。
只不过随着关羽荆州的变故,刘备怒而兴兵,失去荆州蜀国的战略目标难以进行,夷陵大败,使得蜀国的军事实力大为折损,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得不赤膊上阵,用他并不是最强的军事来缓解压力。
在这个方面,荀彧就比较安逸了,讲道理荀家的家学培养下,荀彧不通军事这种话说出来绝对不可能有人相信,能够压服荀家两代那一群家伙,能够在书院之中作为学霸代表的存在,一招呼就能给曹操拉来一群同学,可见同学们多是服气他的,不能在他们擅长的方面压制他们能做得到吗?
结果回头人家做的和诸葛亮早期一样,就是安心刷内政,一转身曹操已经越来越肥了,哪怕是曹操经常顺风浪也没把家业败掉。
而系统对于剧辛的安排也是如此,让他朝着这个方面发展,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跑去玩什么行军打仗,最终被人吊打,这算什么事?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个时代实在是不缺人才,如果不能够让长处愈加强大的话,根本就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说哪怕是全才,也必须有效的整合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加强到最强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