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斥候追踪,向主公报捷!”勒马提缰,黄忠将一道道命令被快速传递了下去,一场大战获胜,黄忠便阻止了部队继续追击的想法,而秣陵军追击是有传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徐晃的头上,也正是从此之后秣陵军千里追击便成了一种传统,但今天这样的传统却被打破了。
首先是黄忠没有追击的习惯,其次也没有继续追击的必要,毕竟经历了一场大战,在他看来让部队休整更重要,至于其它的事情,是完全可以交给斥候去做的。
这是
黄忠和秣陵所有将领最大的区别,不能说是特立独行吧,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习惯与融入,不管怎么说黄忠独自带兵的次数少,所以现在还不会有什么不同的声音,大家都在习惯和适应,如果是时间长的老将,那都是军官的近卫军可就要有话说了。
其实这个情况很多初来乍到的将领都不是很习惯,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或者说想不习惯都不行,不管你曾经如何,就好像张颌在冀州,那里的习惯肯定和刘澜帐下不一样,但如果你在零陵帐下还是以前的样子,那你永远也不可能适应秣陵的生态,或者说永远也融入不到秣陵的体系里来。
所以每个人都在积极的适应与融入,这是最基本的,因为你融入不了,那就不可能有机会出头,至今投降的吕布帐下,也就张辽和陈宫在秣陵混得风生水起,这是有原因的,而黄忠也必然要适应秣陵的生态,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他不可能老是以前的样子,那样他迟早会被取代。
部队休整了两个多时辰,斥候还没有最新的消息传来,而黄忠们却等到了刘澜,对于黄忠的决定零陵没有说什么,毕竟当着这么多人,面子还是要留的,就算真要说些什么,刘澜也不会当面去说,这些事情会交给徐庶,油他代劳。
而眼下零陵生气是在于没有找到孙策,也没有抓到活口,所以这一场的胜仗对他来说除了消灭了江东军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孙策的下落依然不得而知,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这个时候,如果换一名将领,肯定会继续追击,抓到敌方主将,从他口中了解所有情况,但黄忠并没有这样做,但好在他还是派出了斥候,所以刘澜也就不会说什么,一切都要等到斥候传回消息再说,万一他们有收获呢,那样他现在表达不满,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刘澜聚众升帐,交流着接下来战局的发展,眼下的当务之急不用想那就是继续寻找孙策,绝对不能让他逃入交州,而因为这一场大胜,首先是可以让鲁肃收兵返回九江了,其次则是分兵支援桂阳,最后就是留下一半的部队继续搜寻九江军与孙策,只要发现孙策的踪迹,务必要保证一举拿下孙策。
对于孙策刘澜的态度是从来都没有变过的,那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管是那种情况出现,刘澜都会满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刘澜自己也清楚,这一仗还真说不出黄忠个不来,哪怕他没有追击。
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只能派黄忠前来次啊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除此之外任何人前来最终都不过是落得一个惨败的结果,黄忠和近卫军已经发挥的非常不错了,真不该怪罪他们,表现的已经很不错了,这是黄忠第一次受到刘澜的肯定,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的夸奖,这已经是非常难道了。
刘澜给足了黄忠面子,总不能让打了升帐的将士们寒心,何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仗的大获全胜孙策在刘澜心中的位置已经明显下降了很多,刘澜很在意孙策是不假,但是那是建立在孙策的危险等级之上的,最危险的孙策肯定是攻打丹阳之时,除却他个人之外,他的实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原因。
而眼下要死再问孙策的危险,其实从第二次九江之战后孙策对刘澜来说就没有威胁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可能威胁到刘澜,而现在,孙策就更不可能让害怕,之所以对他死盯着不放,多半原因不就是因为孙策这个人嘛,刘澜很希望能够收其如自己的麾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荆南之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