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让人头疼

乃真后信奉佛教,随后引发佛道辩经,得胜的佛教成为蒙元主流,一度甚迫使得道之人改信佛教,并焚烧道教经典。而后佛教引发红黄教争,又将高层牵扯进教派冲突当中。思想极其的混乱,使得汗位争斗往往牵扯上教派争斗。

大量中亚和阿拉伯人又带进来教,景教、拜火教、东正教、犹太教、摩尼教、湿婆教都大量传播,教派管理却是一片混乱。元朝中央一直犹犹豫豫,时而给与合法地位甚至封赏,时而坚

决打压消灭。特别是儒家也被元朝政府视为宗教,管理模式参考佛教。孔子的地位上升了,但儒生地位大大下降。

蒙元因为采用怯薛入朝和官吏互通的选官制度,官员大多数没有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上很难有所觉悟。汉地所有的天下为公一类思想在官员中并没有多少影响力,间接造成官员素质的下降。而儒家致仕之途断开,大量人才囤积在地方豪强当中,又间接造成人才流失,地方势力做大等诸多弊端。

所以赵昺以为当下蒙元在面临灭国之危,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滋长,本就势衰的中央集权再度遭到削弱,各地域的独立性也随之突出出来,而地理上的离心力也开始凸显,从而使蒙元呈现出分裂的趋势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的版图恰恰由于地形地势的缘故,东、南二面都是浩瀚的海洋,西南、西北都是险峻的山脉,北面是大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自成一统。另一方面,中国境内的山河分布纵横交错,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各地域之间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诸方面的差异很大。

所以在各区域之间,既存在促进彼此联系的有利条件,也有将彼此相对隔绝的天然屏障。导致中国历史上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向来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突出的现象。东西相争,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作为双方争夺的前沿地带;南北对峙,则必有一条纵贯东西的轴线作为双方对抗的前沿地带。

东西之争的中间轴线大致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南北之争的中间轴线是淮河至汉水上游一线。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腹地是东西之争的中间轴线与南北之争的中间轴线的交汇地带。因而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中原都是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处。

地理形势如此,也就造成中原四面均能受敌,可谓是四战之地。所以纷乱之初,中原注定是一个四方交争之地,也是混乱、动荡和种种不稳定因素的汇聚之地。

从而使得在历史上形成一个规律,从治到乱,形势是由中原分散四方,使得占据中原之地者常难,反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常易;而从乱到治,形势由四方汇集中原,只需走出四角就能摆脱偏霸局面,进取中原以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