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章 万全之策

()庄公从略顿了顿,接着介绍三关中的中关为武阳关,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在信阳南七十里,豫鄂两地交界之处,为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是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

武阳关地处险要,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六十多次。孙武曾率军一举攻战武阳关,随后占领郢都,导致“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宋开庆元年,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逼宋求和,结“鄂州之盟”。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阳关西侧兴安寨。

义阳三关的东关为九阳关。春秋时称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蚬关,百雁关。汉初在此置县,关因北距县城九里,故此宋改为九里关。东西两侧崇山峻岭,羊肠曲径蜿蜒其间,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盘踞山险,最为扼要,势若咽喉,为历代兵争之地,中间最窄处即为九里关址。古以“车不方轨,马不并骑”述之,可见其地崎岖险要,道路难行。

此关西邻罗山,两山夹峙,天成峡谷,南北十里,地势险要,两头窄狭,中间宽阔。北接涩港董寨,东依大别峻岭,南达大悟,近有三里城相连,历代钧为驿道客栈,南来北往商贾云集,铁骑不绝,街市繁荣,为中原与江汉人物交流要道。

“当前我军已经抢占三关,并以控制了桐柏及大别山一线及以南诸州,但元军依然控制山北一些州县,尤其是平靖关外尚时有战斗发生。”庄公从介绍道。

“如汝所言,我们是无法经过平靖关穿越山区进入荆湖地区了吗?”倪亮发问道。

“正是,虽然我军不惧敌兵,但是行驾在军中,且车仗成伍,进退不便,利守而不立攻。若是与敌纠缠,可立于不败之地,可会耽误行程。因而吾以为不宜取道平靖关。”庄公从言道。

“嗯,此言有理。”倪亮点点头道,“可若汝前言不假,九里关道路狭窄,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我军车仗定是无法通行,那只能取道武阳关了。”

“倪都统所言正是,行驾只能取道武阳关。”庄公从颔首道。

“吾以为不妥!”这时谭飞插言道。

“谭统领有何异议,难道我们要弃车仗走九阳关吗?如此将有诸多不便,且会耽误以后的行程。”庄公从皱皱眉反问道。

“大家请看!”谭飞没有多做辩解,而是起身走到地图前道,“诸位请看,义阳三关成犄角之势,九阳关和平靖关如同犄角突出于前。而武阳关则如牛头顿于后,城关置于山谷中最为狭窄之处,若过关必须在山谷中行军三、四十里。”